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由中美教育模式差异引发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作者】 陈 惠1,2,王巧峰1,Kevin Smith2
【机构】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 陕西 西安 2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Baton Rouge, USA )
【摘要】【关键词】
【正文】 2013-2014学年,笔者有幸到美国某州立大学访学一年,由于多年主管科室研究生教育的经历,在科研、教学访问学习中,特地比较了中美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区别和差距,本着“见贤思齐”的学习理念,提出一些拙见,希望能为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进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将针对以下方面,系统比较中美研究生教育模式差别:
1.入学模式
我国的研究生招生的初试延续了高考制度中“以分数决胜负”的模式,除了英语政治统考科目外,还有两到三门的专业(基础)课程考试,对于很多专业而言,不同方向、不同导师的招生考试课程完全相同,这种以成绩选拔的方式,实现了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而成绩合格的学生在入学复试中与导师进行双向交流,以实现师生间的双向选择。
这种招生制度一直是我国研究生招生中的主旋律,也为各科研院校遴选出了大批优秀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高等教育深造。
而在美国,研究生招生中,除了对国外生源的语言托福或者GRE考试之外,没有其他形式的硬性考试,完全凭借自己的科研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相应的大学。而选择专业及导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类似国内,入学前就自身根据专业兴趣和特长,选择某研究方向,进而选择导师;另一种方式,是以部院系的名义,通过考核候选生的本科成绩、接受相关专家的推荐,择优录取,先行招生。入学后,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全方位了解所在院系导师的专业特色、研究专长及科研习惯后,通过预约讨论、个体交流等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择。
笔者认为,后者的招生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科研方向和专业导师。入学前,很多学生对导师的了解仅限于专业网站介绍或者发表的科研文章,而对导师的科研风格、管理模式等知之甚少,而前期“学生选择导师”的单向模式甚至导致该导师对学生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针对科研兴趣进行专业选题了。这种模式滞缓了后期的师生磨合,并可能影响研究生培养的科研进度。
2.培养模式
国内的研究生培养,主要是由半年到一年的基础课及两三年的科研课题研究组成,承担教学任务的培养单位会要求一定学时的教学任务,并将之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条件。这种蜻蜓点水似的教学活动,不能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能力,甚至会被部分导师或学生认为是占用科研时间的无奈之举。
在美国,研究生一般可以分为TA (Teaching assistant) 和RA (Research assistant),两种不同身份可能在各学期间轮换。身为RA的培养期内,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动,而身为TA的学期阶段,在保证科研进度的同时,需要将教学作为工作重点,除了常规的实验课教学外,还负责学生答疑、批改作业、监考阅卷、统计成绩、上报材料,完全是全职授课教师的工作内容。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担当TA的工作中,锻炼口语,熟悉美国文化,更快地融入了西方社会。这种美国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很好地提升了高校的师资力量,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协调能力,有利于塑造全方位的高等人才。
3.考核模式
我国研究生,在入学初试和复试的招生考试后,三年到四年的学制期间,除了毕业答辩,部分培养单位的中期考核外,基本没有硬性的考核评定。而相对于国内“入学考试——中期考核——毕业答辩”严进宽出的考核模式相比,美国研究生培养的全方位“宽进严出”综合考核模式非常值得深思和学习。他们的考核主要包括:
(1)课程考试
类似国内的课程考核方法,美国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也是以考试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辅以上交作业、课程汇报(presentation)、提交报告(report)等。但是,就考试频率而言,每门课程至少要进行3-4次测试,除期中、期末测试外,另有1-2次阶段考试,所以,美国高校的学生基本在整个学期都会有不同课程不同形式的考试,频率远超国内高校。
(2)Seminar(讨论会)
培养单位每周为各专业至少组织一次“学生讨论会”,每次由一名学生主讲,而讲授和参会都将计入考核成绩。就读期间,每名学生要求至少两次全系范围的报告,分别为文献综述和课题汇报。前者是学生对文献查阅中前沿科学思路或研究成果,作深入的综述或转述,必须彻底深入学习并掌握所涉及的每一个实验设计、方法、结果或者路线;后者是对目前从事的课题进行系统的汇报,类似“小答辩”,这种全系范围内的大型研讨会,学生不仅需要汇报,更加考验的是,在美国严谨的科学态度、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每位汇报者都会面临来自各方与会者不断的质疑、提问,甚至答疑时间远远长于汇报时间,大有“不问倒不罢休”的气势,所以,这种讨论会与国内“名为答辩,实为汇报”的考核模式相比,是真正意义的“互动讨论”,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科研素质、创新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等全方位的综合测试。
(3)General exam(综合考核)
美国的研究生,正常毕业年限为4-5年,在两年半或三年培养期满时,必须通过General exam的综合考核,类似国内的中期考核,但是无论是形式还是考核内容,都更加严格而全面。这种考核分为两个方面:exam(考核)和essay(论文)。前者——考核,其工作量类似国内一个课题项目的立项,完全是在阅读海量文献基础上自行拟定一个可行课题,导师只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模式,充分发挥科研主见、展现科研思路,制定合理的研究路线和方案,保证每一步实验都有强大而坚实的理论支撑,并撰写一份内容可观的项目书,在此基础上完成答辩。而后者——论文,即中期论文,就是梳理已有的科研工作和结果,并提出阶段性的实验结论和创新点,制定下一步实验设想和计划,再以此撰写字数可观的中期论文、准备答辩。以上的两项考核,都以是否通过答辩为考核合格指证。一般学生都需要花费长达一学期的时间,准备以上综合考核。
(4)论文答辩(Defense)
学生何时准备论文和答辩?在此问题上,中美教育体制也存在明显差异。国内大部分院校以三年为限,一般学生都能按期毕业,若如延期,需等到下个毕业季。与这种阶段式、大规模地统一答辩模式不同,美国学生,在科研学术上积累了足够的工作量后,可随时向导师申请,获得许可后,即可准备毕业答辩。
而国内的研究生“同时毕业,同时答辩”,造成了相同专业甚至不同专业,会邀请同一批专家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而与国内“批量化”答辩模式不同,美国的研究生答辩实现了“个体化”,由学生自己根据课题方向拟定本领域内的专家组成员,并亲自邀请,获得许可后组建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时间地点,再通知导师届时参加,所以,研究生毕业答辩是完全个体化的“一人一会”,学生在此工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了与本领域专家教授的了解和交流,从而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对西方研究生管理模式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思考,希望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能够扬长避短,扬“刻苦勤奋、踏实钻研”之长,避“创新不足、个性保守”之短,同时,在与西方各国的教育交流中取长补短,取其“敢于探索、勇于质疑”之长,补己“因循守旧、循规蹈矩”之短,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 研究生培养中,加强综合素质的训练。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但是,同时也应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不仅可以锻炼研究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更可以加强责任心,拓宽知识结构,训练综合素质。
2. 研究生考核中,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
目前的研究生科研选题,大部分由导师选定,甚至设计实验思路和实验路线,学生一定程度上只能按图索骥,而难以把握并领会科研整体设计。所以,建议增设课题设计等方面的训练,以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3. 研究生交流中,鼓励畅所欲言的精神。
在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中,真正实现有效“交流”。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缺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活跃气氛,只有在碰擦中,才能产生好的思想火花。应积极鼓励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思想交流。
笔者以上拙见,望能抛砖引玉,以共同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发展,为我国实现教育国际化添砖加瓦。
将针对以下方面,系统比较中美研究生教育模式差别:
1.入学模式
我国的研究生招生的初试延续了高考制度中“以分数决胜负”的模式,除了英语政治统考科目外,还有两到三门的专业(基础)课程考试,对于很多专业而言,不同方向、不同导师的招生考试课程完全相同,这种以成绩选拔的方式,实现了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而成绩合格的学生在入学复试中与导师进行双向交流,以实现师生间的双向选择。
这种招生制度一直是我国研究生招生中的主旋律,也为各科研院校遴选出了大批优秀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高等教育深造。
而在美国,研究生招生中,除了对国外生源的语言托福或者GRE考试之外,没有其他形式的硬性考试,完全凭借自己的科研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相应的大学。而选择专业及导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类似国内,入学前就自身根据专业兴趣和特长,选择某研究方向,进而选择导师;另一种方式,是以部院系的名义,通过考核候选生的本科成绩、接受相关专家的推荐,择优录取,先行招生。入学后,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全方位了解所在院系导师的专业特色、研究专长及科研习惯后,通过预约讨论、个体交流等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择。
笔者认为,后者的招生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科研方向和专业导师。入学前,很多学生对导师的了解仅限于专业网站介绍或者发表的科研文章,而对导师的科研风格、管理模式等知之甚少,而前期“学生选择导师”的单向模式甚至导致该导师对学生一无所知,更谈不上针对科研兴趣进行专业选题了。这种模式滞缓了后期的师生磨合,并可能影响研究生培养的科研进度。
2.培养模式
国内的研究生培养,主要是由半年到一年的基础课及两三年的科研课题研究组成,承担教学任务的培养单位会要求一定学时的教学任务,并将之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条件。这种蜻蜓点水似的教学活动,不能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能力,甚至会被部分导师或学生认为是占用科研时间的无奈之举。
在美国,研究生一般可以分为TA (Teaching assistant) 和RA (Research assistant),两种不同身份可能在各学期间轮换。身为RA的培养期内,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动,而身为TA的学期阶段,在保证科研进度的同时,需要将教学作为工作重点,除了常规的实验课教学外,还负责学生答疑、批改作业、监考阅卷、统计成绩、上报材料,完全是全职授课教师的工作内容。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担当TA的工作中,锻炼口语,熟悉美国文化,更快地融入了西方社会。这种美国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很好地提升了高校的师资力量,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协调能力,有利于塑造全方位的高等人才。
3.考核模式
我国研究生,在入学初试和复试的招生考试后,三年到四年的学制期间,除了毕业答辩,部分培养单位的中期考核外,基本没有硬性的考核评定。而相对于国内“入学考试——中期考核——毕业答辩”严进宽出的考核模式相比,美国研究生培养的全方位“宽进严出”综合考核模式非常值得深思和学习。他们的考核主要包括:
(1)课程考试
类似国内的课程考核方法,美国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也是以考试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辅以上交作业、课程汇报(presentation)、提交报告(report)等。但是,就考试频率而言,每门课程至少要进行3-4次测试,除期中、期末测试外,另有1-2次阶段考试,所以,美国高校的学生基本在整个学期都会有不同课程不同形式的考试,频率远超国内高校。
(2)Seminar(讨论会)
培养单位每周为各专业至少组织一次“学生讨论会”,每次由一名学生主讲,而讲授和参会都将计入考核成绩。就读期间,每名学生要求至少两次全系范围的报告,分别为文献综述和课题汇报。前者是学生对文献查阅中前沿科学思路或研究成果,作深入的综述或转述,必须彻底深入学习并掌握所涉及的每一个实验设计、方法、结果或者路线;后者是对目前从事的课题进行系统的汇报,类似“小答辩”,这种全系范围内的大型研讨会,学生不仅需要汇报,更加考验的是,在美国严谨的科学态度、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每位汇报者都会面临来自各方与会者不断的质疑、提问,甚至答疑时间远远长于汇报时间,大有“不问倒不罢休”的气势,所以,这种讨论会与国内“名为答辩,实为汇报”的考核模式相比,是真正意义的“互动讨论”,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科研素质、创新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等全方位的综合测试。
(3)General exam(综合考核)
美国的研究生,正常毕业年限为4-5年,在两年半或三年培养期满时,必须通过General exam的综合考核,类似国内的中期考核,但是无论是形式还是考核内容,都更加严格而全面。这种考核分为两个方面:exam(考核)和essay(论文)。前者——考核,其工作量类似国内一个课题项目的立项,完全是在阅读海量文献基础上自行拟定一个可行课题,导师只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模式,充分发挥科研主见、展现科研思路,制定合理的研究路线和方案,保证每一步实验都有强大而坚实的理论支撑,并撰写一份内容可观的项目书,在此基础上完成答辩。而后者——论文,即中期论文,就是梳理已有的科研工作和结果,并提出阶段性的实验结论和创新点,制定下一步实验设想和计划,再以此撰写字数可观的中期论文、准备答辩。以上的两项考核,都以是否通过答辩为考核合格指证。一般学生都需要花费长达一学期的时间,准备以上综合考核。
(4)论文答辩(Defense)
学生何时准备论文和答辩?在此问题上,中美教育体制也存在明显差异。国内大部分院校以三年为限,一般学生都能按期毕业,若如延期,需等到下个毕业季。与这种阶段式、大规模地统一答辩模式不同,美国学生,在科研学术上积累了足够的工作量后,可随时向导师申请,获得许可后,即可准备毕业答辩。
而国内的研究生“同时毕业,同时答辩”,造成了相同专业甚至不同专业,会邀请同一批专家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而与国内“批量化”答辩模式不同,美国的研究生答辩实现了“个体化”,由学生自己根据课题方向拟定本领域内的专家组成员,并亲自邀请,获得许可后组建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时间地点,再通知导师届时参加,所以,研究生毕业答辩是完全个体化的“一人一会”,学生在此工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了与本领域专家教授的了解和交流,从而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对西方研究生管理模式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思考,希望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能够扬长避短,扬“刻苦勤奋、踏实钻研”之长,避“创新不足、个性保守”之短,同时,在与西方各国的教育交流中取长补短,取其“敢于探索、勇于质疑”之长,补己“因循守旧、循规蹈矩”之短,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 研究生培养中,加强综合素质的训练。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但是,同时也应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不仅可以锻炼研究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更可以加强责任心,拓宽知识结构,训练综合素质。
2. 研究生考核中,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
目前的研究生科研选题,大部分由导师选定,甚至设计实验思路和实验路线,学生一定程度上只能按图索骥,而难以把握并领会科研整体设计。所以,建议增设课题设计等方面的训练,以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3. 研究生交流中,鼓励畅所欲言的精神。
在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中,真正实现有效“交流”。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缺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活跃气氛,只有在碰擦中,才能产生好的思想火花。应积极鼓励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思想交流。
笔者以上拙见,望能抛砖引玉,以共同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发展,为我国实现教育国际化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