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短篇小说Salvation的翻译策略

【作者】 袁卫民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Salvation的写作极其风格化,这就要求在翻译该小说时,要考虑其语言的风格特点,以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展示原文作者的本意,再现原文的神韵。
  关键词:语言风格 翻译策略 作者意图 原文神韵
  Salvation是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的杰作。该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如何被“拯救”的过程,极其辛辣地揭示了西方宗教虚伪的本质。小说风格化的语言深化了其主题,但也增加了翻译该小说时在理解和表达上的难度,现对翻译该小说的具体策略简要分析如下:
  一、标题翻译
  由于小说标题Salvation 具有宗教的内涵,西方宗教信仰的逻辑体系“sin---save----salvation”表明人在出生时就是有罪的,即原罪,只有经历被“save”(拯救)才能最终得到“salvation”(救赎)。于是,作者把批评的矛头直指被拯救的过程即“save”,如果能让发现“save”过程的虚假性,西方整个宗教信仰的逻辑体系的内在逻辑就不成立,从而推到西方宗教信仰的大厦。因此,标题Salvation如何翻译才能明白地显示小说对宗教信仰的指涉性,需要在翻译策略上有明显的倾向性,如果翻译为“拯救”,一方面由于其中性的意思,缺乏倾向性指涉,而远离作者命名时的本意以及偏离整个小说的主题,与整个小说的宗教氛围也是格格不入的;另一方面,翻译为“拯救”,可能对读者的预设或想象产生误导,甚至降低读者的兴趣。有鉴于此,更倾向于翻译为“救赎”,而且这样翻译与西方宗教信仰逻辑体系中“sin”也自然契合,因为人的“sin”(原罪),需要通过被拯救来赎回,这与其他宗教的观点有点相似,现世为何如此凄苦,就是因为前世所犯罪孽。
  二、词语翻译
  首先,该小说题目是Salvation,但贯穿全文最重要的词是“see”,因为从一开始当小主人公听到他姑妈所说的关于“save”的事情时,他一直在等待用他的眼睛看到耶稣,这是小孩用他们特有的执着,诠释他们对信仰的看法,自然对于“see”的翻译,是需要作出智慧的选择,如果翻译为“看到”或“看见”,是远远不够的,更倾向于译为“亲眼看见”或如“用肉眼看见”,至少,可以看到与主题的相关性以及对处于如此核心地位的词的高度重视。
  其次,由于该小说讨论的是宗教信仰问题,自然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宗教相关的词汇,正因为如此,整个小说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如何翻译这些宗教词汇不得不在翻译策略上做出选择或变通。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特别是中西宗教信仰的不同,西方宗教的有些概念或术语,中国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总的策略是保留源语这方面的特色,在这方面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但也有尽量照顾中文阅读者的习惯,避免晦涩难懂,添加提示性语言,在行文上尽可能流畅。如“young sinners”到底如何翻译比较符合原文,而又易于中国读者接受,有译文译为“小孩”,用范畴词代替,明显丢失了其宗教内涵,异域色彩顿失;有译文译为“小忏悔者”,是在保持原文宗教色彩方面做了努力。又如“Sister, Reed”,肯定不能译为“路德姐姐”,若译为“路德教友”比较符合宗教人士间相互称呼。
  三、句子翻译
  对于该小说中句子的翻译,此处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的句子翻译。一是有宗教意味的句子翻译。对于此类句子,一定要把句子中那个宗教的味儿译出来。如“And God was with you from then on!”肯定不能译为“从那时,上帝就和你在一起”,最好查一下Bible(《圣经》)的一些中文的译本,基本上都已经固化了,可以借用过来。二是该小说有多处用典,即对《圣经》的一些句子进行了引用,如“to bring the young lambs to the fold.”等的翻译?这时翻译的策略大致同上,还要注意尽可能保留引文的源语特色,相当倾向于异化的策略。三是小说中有好些多次重复的句子的翻译,如“Won't you come? Won't you come to Jesus? Young lambs, won't you come?”、“get up and be saved.”、“why don't you come?”等多次在小说中出现,旨在渲染气氛、增强音韵、深化主题,在翻译时,这些句子能不能在译文中得到类似的强调,甚或产生类似的效果,对翻译要求较高,建议搞清楚这些重复句子的功能效果之后,在选择翻译的策略,特别是要注意在全文各个部分出现时的意思与功能要和其他位置出现时的意思和功能产生共鸣现象,即要立足于整个小说的氛围、音韵、主题,来选择恰当的译文,因此对于原文写作时选择这样重复句式的策略的意图的研究至关重要。
  四、段落翻译
  由于该小说段落组织和安排很有特色。在段内常常长句与短句相错,作者意图用不同的句式形成段内的节奏,以便很好地契合当时的气氛或主人公当时的内心感受。因此,在翻译时,对于这种风格化的艺术处理,原则上不做大的变动,力求保持其原来内在节奏。更特别的是,作者将某些重要的句子做了特殊处理,把它们单独成段如“Still I kept waiting to see Jesus.”、“Langston," my aunt sobbed.”、“So I got up”,以显示它们在全文中的重要性和主题的相关性,对于这些单独成段的段落的翻译,应该直接保留其原来的地位,不应该做段落的合并处理,同时在译文表述时还要注意上下段间的语义与逻辑的衔接。
  总之,由于该小说本身风格化的写作,对于它的翻译,就必须在策略上要立足于小说作者写作的本意,做到翻译原作意思与翻译原作意图的最大契合时,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黄源深,ENGLISH BOOK5.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精忠,ENGLISH BOOK5(教师用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袁卫民(1975-),男,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