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立德树人——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视角

【作者】 田海林

【机构】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管办评”分离,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国家体制机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治理愿景,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必然之途。本文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重庆近五年来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工作的实践,以推动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切入点,基于教育“管办评”分离的视角,围绕“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立德树人”主题,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辩证统一的理论诉求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立德树人;管办评分离;顶层设计;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一、厘清:立德树人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系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立德”一词,取树立德业之意,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谓之“德披万世,德惠万人,立德之人,则为上人”。又见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经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树人”一词,取培育人才之意,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将教育最高的境界定义为“立德、有德”,把“立德、树人”摆在人存在价值意义的第一位和终身之计。
  教育作为具有“公共属性”或“准公共属性”的公共服务,“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①,其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教育体系之中,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内化为人的自觉规范、自觉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②(以下简称《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③。
  综上,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至始至终都必须要一以贯之的根本任务。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价值指向是立德树人
  教育领域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立德树人的历史。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角度考虑教育发展与改革,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于上世纪80年代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价值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发布迈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最终价值指向是立德树人。围绕《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④(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决定》紧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深化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部署,同时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强调坚持德育优先,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感化人、发展人,“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⑤,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最终价值指向。“今后教育领域中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⑥
  二、探索:重庆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实践的历史经验价值
  (一)创新教育“管办评”分离,在全国第一个将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机构合二为一
  2009年,重庆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并创新教育治理机制,成立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2年,增挂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牌子,成为国内第一个将教育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机构二合为一的机构,在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顶层设计上从一开始就实现实现了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的统筹推进,为全国各省市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提供可参考的现实范本。2012年,成立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思想库、智囊团和助推器的作用,凝聚各级各类教育评估力量,增强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合力与活力,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立德树人不断创设良好的生态空间。
  (二)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积极开展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的研究实践
  全面夯实教育评估监测基础能力,在全国率先建立系统的省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建立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三级监测体系”——圆满完成国家2009—2013年在我市的监测、率先在全国实施省级层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2009-2013年)、积极开展县域学校全样本的监测,综合开展基础教育评估。二是重庆独立研发6套监测工具,2013年12月,启动重庆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监测,开创全国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监测先河,综合开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评估。三是独立研发高校就业状况与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4套就业质量测评工具,面向全市普通高校2012、2013届毕业生开展就业状况与质量测评,积极探索高等教育领域的评估。四是建立健全教育监测结果和评估报告的发布制度,分级分年度向社会发布评估监测的结果报告,为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提供翔实科学的依据。
  (三)尚学鼎新、臻善致和,打造尺正明信、立德树人的教育评估与监测文化
  一是立德树人、标准引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秉持尚学鼎新、臻善致和⑦的优良传统,加强教育研究,带头弘扬正气,主研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引领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二是人文科学、尺正明信⑧。重庆评估人始终坚守人文评估监测的理念,围绕教育质量核心工作,把教育评估与监测的着力点放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把立德树人作为评估监测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坚守科学评估监测的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建立高透明度、高信效度的工作机制,引领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三、从理论到实践:在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中立德树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可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其中最具全局视野的,就是“管办评”分离的改革,因为它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管办评”分离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国家机制体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治理愿景,是落实教育系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必经必然之途。
  (一)教育“管办评”分离体现顶层设计的系统论
  “顶层设计”英文为“Top-down”,最初为引进的工程学概念,通常被定义为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体现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顶层设计”的方法,就是将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教育系统内的三个子系统——管、办、评之中,各子系统按照同样的方法,经过系统提炼将理念价值向下一级更微观的系统延伸推进,直到阐明、实现系统的基本理念为止。
  《纲要》首次正式提出:“促进管办评分离”,《报告》和《决定》则再次强调,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做出部署。全国各省市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探索试验,有创新、有曲折,有交流、有合作、有共进,不断取得深化改革阶段性成果,推进和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总体上讲,我国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设计,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系统论,具有顶层优先、至上而下、分级落实、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治理及超越建构等特点。
  (二)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具理性的历史诉求
  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文明所推崇的是“工具理性”,注意的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精确计算和定量的方法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客观实体的某种最大功效。从教育学视域看,本文认为工具理性应该指教育信息化系统,指数据、标准、工具、问卷,指人之外的物理库、统计软件、测量技术等。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起,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给教育发展提供丰富的现代化信息手段。当今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运用最现代化的教育专业技术,通过对教育数据的科学采集、高度整合及提炼,建立全面、海量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大数据库,再经过复杂的测评分析和报告输出技术,转化为易操作并能为教育决策、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等提供可参考的科学报告,势必给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兴趣,给教育质量保障和教育领域改革提出更加响亮的历史要求。
  需注意的是,工具理性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可能会因其技术性过度膨胀而丧失其理性的一面,在教育评估与监测工作中,我们要避免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达而造成的纯工具技术崇拜,注意防止因工具理性带来的成果追捧而产生的纯数据技术主义价值趋向,从而科学、理性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及信息大数据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三)立德树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
  教育的价值理性追求是立德树人。韦伯认为价值理性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⑨”本文认为,教育学范畴的价值理性应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定义,是指“教育”本身的“真善美”、“德智体美劳”及其终极关怀指向等主体价值。这里,结合今日中国之教育,综合理性、价值、实践的全面考量,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说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现的是对教育信息大数据这个工具理性的本真崇尚,那么当今教育价值理性的使命就应该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提供现实支撑,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注重运用技术定量的方法,对教育大数据进行集中、离散和相关程度的专业分析,完成精确的信息化报告输出作业,以求客观、准确地对教育活动的优劣得失做出判断,从而为教育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另一方面,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规定价值追求目标,围绕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等意义世界,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批判和建构,为工具理性提供精神动力,支撑、鼓舞、引领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总之,教育学意义上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对立统一、互为支撑的两个方面,它们蕴含于教育思维和教育活动之中,统一于人类的教育改革实践。
  (四)在推进“管办评”分离中实现立德树人
  第一,国家层面要进一步理顺机制,彰显统筹力和攻坚力。《纲要》指出:“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国内先后有18个省市建立了自己的教育评价(监测)机构,但各省市在单位性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人员配备、职能定位和项目设计等各方面都各尽不同,官方、半官方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以及第三方社会组织等,一时勃然丛生,国家和社会的协同共治稍显无序。今后,要加强“管办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统一有力的政策文件进行强力规范,彰显改革事业的统筹力和攻坚力,突破体制困境,推进简政放权,理顺运行机制,改变各评估机构找米下锅、散兵为战、凭本事下水摸石头的情况,切实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教育治理体系内,要实现分离互制与耦合互动相统一。一方面,通过教育“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三权分离制衡的治理格局,有利于改变以往教育行政职能存在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建立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健全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治理结构,切实提高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根据系统论的理论,教育“管办评”在分离互制的同时,三者之间又是耦合融通、分家不分工、互动又协同的关系,同舟共济一条船,形成“掌舵”“划桨”和“擂鼓”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格局,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加强管办评文化大环境建设,促进立师、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⑩。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树标尺,尚正气,积极营造以教育评估引领道德建设和培育人才的正能量氛围,努力创生人文道德情怀和科学法治精神浓厚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1,我们要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努力做到环境育人、道德育人、实践育人。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方面,强化师德引领,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持续拓宽师德师风建设途径,修师德、正教风、铸师魂,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08.
  [4] 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03 ).
  [5]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2013-09-09].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09/c_117294186.htm.
  [6]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3-10-22(01 ).
  [7]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3-11-21].http://www.gov.cn/gzdt/2013-11/21/content_2531611.htm.
  [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远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9]中国教育报编辑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1-10(02).
  [1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05-04].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5/c_1110528066.htm.
  ①习近平.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03 ).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08.
  ③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2013-09-09].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09/c_117294186.htm.
  ④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⑤中国教育报编辑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1-10(02).
  ⑥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3-11-21].http://www.gov.cn/gzdt/2013-11/21/content_2531611.htm.
  ⑦ 注: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风——尚学鼎新、臻善致和。
  ⑧ 注: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训——尺者,定标尺兮,臻科学之境;正者,尚正气兮,除偏狭之私;明者,务透明兮,除暗箱之弊;信者,重信实兮,得众人之心。
  ⑨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远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⑩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3-10-22(01 ).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05-04].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5/c_1110528066.htm.
  作者简介:田海林(1985.03—),男,重庆秀山人,教育硕士,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