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弘扬传统文化对来华留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作者】 何翠媛1甘霖2夏修龙3陈书涵4

【机构】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山东大学4山东济南)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剖析弘扬传统文化对来华留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办法,从而有效地提高留学生教育和管理水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知华爱华国际友人,为教育立国、科技立国、文化立国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传统文化 职业素养
  学校以日益发展的留学生教育为增长极,大力实施国际化带动战略,加强教学科研医疗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海外高端人才,吸引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回国服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同时在校内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促进学校国际交流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阐释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举世瞩目的四大发明,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享誉世界的美食,中国人靠着诚实、勤劳、善良、勇敢成就了令世人羡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如水,润物无声[1]。传统文化包括书法、剪纸、陶瓷、武术、京剧、丝绸、茶道、中医、中药、针灸等,这也是许多外国留学生选择中国留学的重要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不仅有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充满着智慧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同,求大同的价值追求,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当代世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博雅君子”,“博”是指博学通文,“雅”是指雅正高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礼记·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九江学院将孔子论语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环境育人,叔子先生的“爱莲池”,九江学院的校歌,各栋教学楼命很有艺术化,“厚德楼”映衬学校校训“厚德篤行,竞知向学”,“香远楼”意味着同学们走出校园成为社会抢手的香脖脖,并能志存高远。“竞秀楼”饱含学校对同学们的厚望。学校在挖掘地方文化的基础上抓好三大特色教育,即创业教育、素质教育、国学教育。主要以汉语为媒介的广博高雅的文化教育,它不仅包括引导留学生进行中国历史、哲学、艺术、民俗、文学、人文、地理知识上的了解与学习,而且包括引导留学生在第二课堂对凝聚着知识内容的物质文化遗产观摩与领会,以文化接触、文化感知、文化接受、文化推介为切入点,探索在留学生中弘扬传统文化的路径与方法,对留学生实施面对面的人文关怀,心贴心的人文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让留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和喜欢,从而达到喜欢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效果[2]。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德为才之先”是教育的普遍准则。“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身”、“修德”、“修心”、“修智”、“修行”;“以传统文化素养固本、以优秀公民素养立身、以崇高理想信念铸魂”,“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范本。
  德行伦理学在中国可以以儒家为代表,在西方则可以以亚里士多德、多玛斯、麦金泰尔等人为代表。多玛斯通过区分“人性行为”和“人的行为”来界定“伦理行为”,因此“道德是适于称说人的”。正当的理性和向善的意志才能造就一项伦理上值得称道的行为。多玛斯认为德行是“一种使人易于行善的习惯”,这就和儒家“从心所欲不逾矩”相近,所以多玛斯、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非常重视后天的培育。真正的德行是意志的,不是理智的。人性行为的内在原理是习惯,外在原理是法律。因此我们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好习惯,从内在原理对自身的待人处事提出要求[3]。
  对中国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外国留学生也要强调思想教育,对留学生也一样。不能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就把他们当作客人对待而忽视思想教育,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身份是学生、侨民、朋友三者融合,因此,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也要结合他们各自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背景。在尊重他们的道德习惯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求同存异。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是尊师重教,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教育留学生尊重老师也是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职业素养的因素
  职业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科学素养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那么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涵了那些的职业信念呢?应该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良好的职业心念应该是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思想道德素养是一个长期积累、长期教育的过程,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是从留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师开始的,他们的言谈举止,会引起留学生的特别关注,甚至影响他们对中国人的认识观念。正如斯蒂芬?利孝克所说的那样,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留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师本身应品行端正,仪表端庄、热情大方。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举止和学识赢得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文化科学素养指的就是专业素养,也就是职业人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
  “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心念可以调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让正确的心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九江学院在留学生中推行好习惯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职业行为习惯作铺垫。
  四、弘扬传统文化对留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中指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留学生,我们要把他们放在包含不同文化的环境中让他们去体会、去思考、去克服困难并且迎接挑战。要达成这一目标,可以建立不同的生源渠道,让校园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当然,构建学生的多样性只是一个开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引导学生一天中有一部分时间跟自己文化背景相同的人进行交流,这时候他们最放松;而另一部分时间,要督促他们与不同世界观的人进行交流,从而获得不一样的观察世界的视角。
  留学生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外交政策的一个层面,它可以提升国家形象。来华留学生很多还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构时期,我们应抓住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向他们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他们了解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感悟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核。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我校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在留学生中开展了体验传统文化联谊活动,将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含有中国元素的旗袍、武术、书法、黄梅戏穿插在联谊活动中,带留学生到景德镇体验陶瓷活动,教柬甫寨学生编中国结,丰富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在体验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推广开来、传播出去,使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弘扬起来,把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提升留学生职业素养。
  引导留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在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同国外的各种不同文化接触、融合,培养具有丰富和敏锐的具有开阔视野的人才。培养外国留学生不仅仅是为这些人提供教育研究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手段,促进这些国外的优秀人才和我国人民的交流和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增强我国的国力[5]。
  参考文献:
  [1]刘奇葆:大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光明日报,2014年5月22日。
  [2]崔希亮,服务外交,推广外语,弘扬文化,展示形象。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2010),003-011。
  [3]潘小慧,德行是使人易于行善的习惯,山东大学尼山论坛。2014-5-22。
  [5]黄峥,简论日本外国留学生教育政策。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2010),359-361
  作者简介:何翠媛,女,1969-5,硕士,讲师,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学生科长,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本文系2014年度九江学院公共外交中心2014年立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11-079.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8806709)。江西省社会科学2013年十二五规划项目“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13JYQ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