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究式协同教学模式的建构

【作者】 樊丽淑

【机构】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中比较盛行。论文对该教学方法使用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协同教学理念,提出了建构任务驱动的协同式教学模式的解决思路,探讨了这一新的组合式的教学模式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建构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任务驱动;协同教学;构成要素;建构原则
  Abstract: Task-driving approachis a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and it is very popular in teaching intheChinese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ssues met inthe course of using this teaching method,andthen proposessolutions that thecooperative teaching mode on task-driven should be constructed, discusses its connotation, inscapes and basic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Keywords: Task-driven;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nscap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1.问题提出
  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将知识隐含于任务之中,通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学习目标,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任务的设计者、资源的提供者、活动的组织者和方法的指导者。该模式作为一种有效、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法毋庸质疑,但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授课合堂的增大,使得传统的一位老师全程授课与指导的“单打独斗”授课模式,即难以让教师在课内课外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也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多元化的需求,从而无法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配合,教学效果并不凸显,因此如何摆脱这种局面,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近年来兴起的协同教学理念无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2.协同教学的理念及特点
  协同教学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发展至今,其内涵已不仅仅是一种组织形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单一学科、跨学科、多课程的“合作课程、整合讲授课程、集合式课程、教阶式课程和链接课程”的协同教学组织方法以及全新的“全员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和分享模式”(张强等,2008),目前在欧美国家已发展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而在我国,协同教育的研究及实践则起步较晚,且在高校的尝试与探索也始于近年,其中西南政法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对这一模式的探索走在了前列,先后创立了“双师多向互动式教学法”(2001,西南政法大学),“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法(2004,西南政法大学)以及开放环境下全面协同的教学模式(2006,济南大学)。
  从各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看,协同教学主要是以协同论为基础,集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之所长,积极调动教学中的各种因素而构建的一种合作、动态、弹性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通常由两个或更多教师在一起有目标的合作、共同担任一群学生的主要或全部教学工作(J.L.trump;1966),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团队协作教学、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师生的互动以及教学过程、形态、教学资源配置多样化等方面(Buckley,2000),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诸因素的协同效应,注重从系统的、结构的、动态的角度来把握协同运作,减少或消除内耗,从而产生一种持续的1+1>2的内在驱动合力。多名教师共同授课,既有助于教师将各自所长整合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向学生传授,满足学生对知识多元化的需求,拓展知识与思维,也使学生能够在课内外得到更多的指导,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3.任务驱动的协同式教学模式内涵与构成要素
  3.1基本内涵
  基于任务驱动的协同教学模式主要以“任务”为主线,协同教学为载体来展开。在该种教学环境中,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要求分解为若干个阶段“任务”,学生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一定激励机制下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多个教师共同协作指导下,通过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交互合作的学习,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其中以“任务”为旨趣的学习方式,主要着眼于学生能动性、创新意识与批判思维的形成;协作教学则旨在如何从系统、结构、动态的角度来把握协同运作,改善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实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互补和优化,使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协作产生最大化育人的“合力”,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从本质上而言,任务驱动的协同式教学模式就是运用协同教育理论,建立起教学系统自我调控的有效协作机制,使整个教学在教学团队有计划、有步骤的协作指导下,通过教学过程协同、资源建设协同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协同,突破学科专业壁垒与师资不足瓶颈,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教学时间和空间更加开放、更具弹性,形成开放、共享、协作的教学与学习氛围,更有效体现教与学过程中“双主体”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从“听中学”到“做中学”,并在相互协商、相互讨论,建构自我认知的同时,形成批判性思维,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和专业能力也在在协作中通过相互学习得到提升(蒋辉、肖旭东,2010)。
  3.2构成要素
  根据上述内涵与特征,任务驱动的协同教学模式应包括如下要素:教学团队、合作学习小组、任务体系与目标与开放的教学环境。
  教学团队是任务驱动协同教学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其功能主要是在教学中共同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探讨教学方案与活动流程,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及评价等,通过团队的合作发挥教师多方位的指导效能,为任务驱动的协同式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人力支持;合作学习小组是协同教学实施的对象与基础,主要体现了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任务体系与目标即是协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将师生统整为一体的重要载体,没有其,任务驱动的协同教学模式就失去了发挥效能的空间;任务驱动的探究式协同教学环境,要求教学理念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由大班教学、小组讨论、多个教师共同参与指导等多种教学活动来完成。这种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环境以教室为主,与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严格分离,课堂与课外严格分离的格局,因此,如果没有开放的教学环境作支撑,协同效果难以达成。
  4.建构任务驱动的协同式教学模式应把握的原则
  任务驱动的协同式教学模式强调认知主体与客体以及它们交互形成的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同关系与结构,其目的在于获得教学协同增效,因此在具体构建过程中,为使一门课程的教学系统间能有效协同,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践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任务”设计要具逻辑性与综合性。教育家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因此,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学团队应针对希望学生就该课程领域的什么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学生综合运用什么知识体系解决问题,希望学生通过协作的教与学过程,最终能在知识观念、学习方法、思维模式上发生什么样以及多大的转变等关键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讨论,并对各个阶段“任务”精心设计,在最合适、最需要的时候出示给学生,使学习小组自然展开合作。
  二是教学团队应为课程负责制下的异质性组合。教学团队应采取课程负责制方式运行,负责人应由教学经验丰富、管理和协调能力较强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担任,组织、管理教学及定期研讨;团队成员应由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组成,3-5人为佳,轮流呈现适合于他们个人专长的教学材料或不同班级或小组的指导,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是学习小组的搭建要体现“组内异质”性。恰当合理的搭配分组至关重要,异质学生可以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与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但小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4人为佳,并实行组长负责制,组员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承担一种特定的角色任务,并以任务驱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内与组间交流—结果评定的方式,在教师协作指导下,展开组内的学习交流合作。
  四是要有恰当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机制作保障。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任务驱动协同式教学模式建构中最具挑战的任务。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针对个人及学习结果,而任务驱动的协同式教学模式目标在于通过该方法的应用,把互助合作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去,并使之发挥效力,使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学会沟通、分享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反思,实现新的知识的建构。因此对该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应突出强调对建构动态的过程与小组协作质量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