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 课程自然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广西南宁市为例
【作者】 陈施然 李 艺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理系,桂林)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结合实际,要让学生能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当地的自然地理资源融入课堂,很好地契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地理课堂的质量。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拥有着丰富而鲜活的自然地理资源。笔者在南宁市丰富的地理资源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将地理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途径,力求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对广大地理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课程;自然资源;开发应用
1、地理课程自然资源的概念
地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即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以及自然中的所有有利于地理课程实施、有利于实现地理课教学目标的教育资源。其中,按照地理课程资源的基本组成要素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方面的课程资源以及人为方面的课程资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广西南宁市自然方面的地理课程资源及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南宁市地理课程自然资源开发优势
自然资源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直接观察到的物象,若将其引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丰富了地理课堂内容,又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作为北回归线以南的南宁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高中地理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课程资源。
2.1地貌特点
南宁市地貌特点是以邕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地貌分平地、低山、石山、丘陵、台地5种类型。整体上看,地貌以丘陵盆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大,可耕地多。
2.2气候特点
南宁市地处低纬度,太阳终年辐射强,气温高,降水丰富。气候特点是夏长高温多雨,冬短温暖干燥,干湿季节分明。植物可以终年生长,四季皆可农耕。
2.3水资源
南宁市主要河流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较大的河流有邕江、右江、左江、红水河、武鸣河、八尺江等。市内各支流开发利用率较高,过境邕江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潜力很大。
2.4植物资源
南宁市地处亚热带南缘,北回归线从北部武鸣县、上林县、马山县及大明山穿过,地形多样。植被类型有次生常绿季节玉林、次生石山常绿季节雨林、暖性针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 竹林、水生植被、园林植被、人工植被等。
3、开发与应用途径
广西地理新课改的实施还处于实验起步阶段,面对全国蓬勃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地理教师应转变以往靠单纯多做练习应对考试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南宁市自然地理资源,开设一些切实可行小规模的活动课,实践课,建立开放性的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地理课堂增加一道靓丽风景线。
3.1横向运用
地理教学中,由此及彼,横向比较,才能更好地深入地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南宁市高中地理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该版本中的地理问题与当地联系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更多的融入当地的自然地理资源,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外力作用时,可让学生参观南宁市著名景点金伦洞,在导游介绍下对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形成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地貌的变化?这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究,从而为教学创设情境。再将其与位于贵州省的中国第一长洞——双河洞进行对比,分析同为喀斯特地貌,两洞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导学生对比广西与贵州两地的气候类型、水文特征以及地质地貌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
在学习必修一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中,教师可让学生对南宁市著名旅游景点西大明山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随着海拔升高,景观、温度等的变化,从而更好的理解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由此与课本中举出的例子——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山地所在地理纬度不同,形成的垂直带谱也会不同的结论。
3.2纵向运用
教材中有些问题较抽象,如果由表及里,逐层递进,更能剖析乡土资源的发展规律和原因。在学习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中,教师可带学生对当地著名河流——邕江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河流上、中、下游所形成的不同地貌,并思考河流两岸地貌有何差距?河岸两旁的植被类型有何不同?不同河段河流水流流速有何不同?如果要建水电站,如何选址?河流两岸的工业布局有何特点?由此分析课本中思考题: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和已有知识储备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聚落位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正确表述出河岸两旁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并让学生自主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3混合式运用
将上述横向和纵向相互交织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让学生对高中地理涉及到自然资源这的知识形成体系,便于高考复习。如初识南宁市的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附近后,在学习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南宁市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可让学生根据所在纬度计算出一年中最高、最低(下转第51页)(上接第46页)太阳高度角;属于地球五带中的热带,夏季炎热多雨昼长夜短,冬季低温少雨昼短夜长,春季温暖白昼逐渐变长,秋季凉爽白昼逐渐变短,让学生思考这种气候适宜什么植物的生长;部分地区还处于亚热带范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此巩固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湿润地区和东南丘陵地形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玉米等杂粮,零星种植大豆、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从而让学生对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系统认识。
4、小结
地理新课程强调, 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为载体, 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进而在能力上有发展。把整合之后相关的内容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既能丰富地理课堂内容,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激起学生热爱乡土之情,从而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 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才能真正实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郭冬莲, 李建.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0,2:72-74.
[2] 周光发.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教法研究,2012,32:91-92.
[3]言玉梅,郑朝波,王向红. 海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153-156.
[4]翁秀兰.利用农村乡土地理资源,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初中地理教学的启迪[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2(2):74-75.
[5]汪冀.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北方文学,2011:182-185.
[6]邱红英.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举隅[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64-65.
[7] 杨娅娜,李晴.地理课程资源:内涵与特征、类型与功能[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8-92.
[8]易发献.整合崇左地理资源,丰富地理教学内容[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3):136-138.
[9] 周志全.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科教文汇,2011,12:76-77.
作者简介:陈施然(第一作者),女,1990年8月,汉族,广西南宁市人,就读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李艺(指导老师),男,教授,研究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理系主任,广西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教学、环境地球化学。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课程;自然资源;开发应用
1、地理课程自然资源的概念
地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即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以及自然中的所有有利于地理课程实施、有利于实现地理课教学目标的教育资源。其中,按照地理课程资源的基本组成要素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方面的课程资源以及人为方面的课程资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广西南宁市自然方面的地理课程资源及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南宁市地理课程自然资源开发优势
自然资源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直接观察到的物象,若将其引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丰富了地理课堂内容,又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作为北回归线以南的南宁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为高中地理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课程资源。
2.1地貌特点
南宁市地貌特点是以邕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地貌分平地、低山、石山、丘陵、台地5种类型。整体上看,地貌以丘陵盆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大,可耕地多。
2.2气候特点
南宁市地处低纬度,太阳终年辐射强,气温高,降水丰富。气候特点是夏长高温多雨,冬短温暖干燥,干湿季节分明。植物可以终年生长,四季皆可农耕。
2.3水资源
南宁市主要河流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较大的河流有邕江、右江、左江、红水河、武鸣河、八尺江等。市内各支流开发利用率较高,过境邕江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潜力很大。
2.4植物资源
南宁市地处亚热带南缘,北回归线从北部武鸣县、上林县、马山县及大明山穿过,地形多样。植被类型有次生常绿季节玉林、次生石山常绿季节雨林、暖性针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 竹林、水生植被、园林植被、人工植被等。
3、开发与应用途径
广西地理新课改的实施还处于实验起步阶段,面对全国蓬勃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地理教师应转变以往靠单纯多做练习应对考试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南宁市自然地理资源,开设一些切实可行小规模的活动课,实践课,建立开放性的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地理课堂增加一道靓丽风景线。
3.1横向运用
地理教学中,由此及彼,横向比较,才能更好地深入地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南宁市高中地理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该版本中的地理问题与当地联系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更多的融入当地的自然地理资源,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外力作用时,可让学生参观南宁市著名景点金伦洞,在导游介绍下对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形成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地貌的变化?这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究,从而为教学创设情境。再将其与位于贵州省的中国第一长洞——双河洞进行对比,分析同为喀斯特地貌,两洞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导学生对比广西与贵州两地的气候类型、水文特征以及地质地貌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
在学习必修一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中,教师可让学生对南宁市著名旅游景点西大明山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随着海拔升高,景观、温度等的变化,从而更好的理解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由此与课本中举出的例子——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山地所在地理纬度不同,形成的垂直带谱也会不同的结论。
3.2纵向运用
教材中有些问题较抽象,如果由表及里,逐层递进,更能剖析乡土资源的发展规律和原因。在学习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中,教师可带学生对当地著名河流——邕江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河流上、中、下游所形成的不同地貌,并思考河流两岸地貌有何差距?河岸两旁的植被类型有何不同?不同河段河流水流流速有何不同?如果要建水电站,如何选址?河流两岸的工业布局有何特点?由此分析课本中思考题: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和已有知识储备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聚落位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正确表述出河岸两旁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并让学生自主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3混合式运用
将上述横向和纵向相互交织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让学生对高中地理涉及到自然资源这的知识形成体系,便于高考复习。如初识南宁市的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附近后,在学习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南宁市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可让学生根据所在纬度计算出一年中最高、最低(下转第51页)(上接第46页)太阳高度角;属于地球五带中的热带,夏季炎热多雨昼长夜短,冬季低温少雨昼短夜长,春季温暖白昼逐渐变长,秋季凉爽白昼逐渐变短,让学生思考这种气候适宜什么植物的生长;部分地区还处于亚热带范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此巩固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湿润地区和东南丘陵地形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玉米等杂粮,零星种植大豆、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从而让学生对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系统认识。
4、小结
地理新课程强调, 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为载体, 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进而在能力上有发展。把整合之后相关的内容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既能丰富地理课堂内容,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激起学生热爱乡土之情,从而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 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才能真正实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郭冬莲, 李建.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0,2:72-74.
[2] 周光发.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教法研究,2012,32:91-92.
[3]言玉梅,郑朝波,王向红. 海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153-156.
[4]翁秀兰.利用农村乡土地理资源,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初中地理教学的启迪[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2(2):74-75.
[5]汪冀.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北方文学,2011:182-185.
[6]邱红英.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举隅[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64-65.
[7] 杨娅娜,李晴.地理课程资源:内涵与特征、类型与功能[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8-92.
[8]易发献.整合崇左地理资源,丰富地理教学内容[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3):136-138.
[9] 周志全.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科教文汇,2011,12:76-77.
作者简介:陈施然(第一作者),女,1990年8月,汉族,广西南宁市人,就读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李艺(指导老师),男,教授,研究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理系主任,广西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教学、环境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