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贯穿各个学科专业发展需要 的环境学课程模块设置

【作者】 刘 燕

【机构】 贵阳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注重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注重课程内容的兼收并容、重视课程内容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所处的位置、注重课程内容要适应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不同类型的知识模块划分遴选知识点、寻找知识线、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处理好各课程模块间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学 课程模块 设置
  Abstract: Environmental Science  Curriculum modul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urse of the 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attention to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ontent, and teaching cont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in the posi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urse content to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Seek the selection of knowledge, formed lines of knowledge and various course modules according to the need.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course module 
  Key wor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urriculum module  Set
  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凸显和我国进入严重的生态退化和复合环境污染阶段,环境问题已成重要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出现倒逼了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民环境素养和意识的提高,高校的环境教育不再只是环境学科的专业教育,而已成为多学科的公共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通识教育通过高校的环境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价值理念、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贯穿一种环境友善、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他们环境意识的树立和环保行为的实施,对改善现有的环境条件,建设美丽家园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境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1]。环境学课程是整个环境科学的基础和核心,阐述了环境科学的最基本问题和揭示了人和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通过环境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将环境理念贯穿于后续的专业学习中,为终将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建设者奠定基础[2]。因而,环境学课程作为一门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基础课程,已被作为许多专业的公共课程来开设,在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今天,其他学科不断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已将环境学课程作为本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贯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等学科中都逐渐注入了环境学的相关内容。在各个学科专业中如何发挥环境学课程的核心和灵魂作用,充分发挥环境学课程所蕴含的环境理念在受教育者终身学习中的引领作用,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的原则:
  1.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注重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环境学作为环境科学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有其固有的课程体系和完整的课程内涵,在模块设置过程中必须遵照环境学课程原有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体系的独立性和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不可随意的去除重要课程内容,忽略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各块课程内容所体现的规律性。
  2. 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兼收并容。环境学课程为受教育者树立的环境理念,将贯穿在各学科专业其他课程内容中。作为素质培养提高的必备课程,环境学应吸收各个学科课程中与环境学课程相关内容具有关联性的内容,逐渐将其融入环境学的课程模块中,丰富环境学课程资源。
  3. 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重视课程内容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所处的位置,梳理清楚环境学课程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对其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明确环境学课程所起的衔接作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4. 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注重课程内容要适应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3]。要围绕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环境学课程体系及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结合专业培养对环境类知识点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将课程内容优化和配置到各个课程模块中。
  二、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的方法:
  1.遴选知识点。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环境学课程内容选取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形式确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如在环境学课程中水环境这一章节中,水环境、水污染是基本的知识点,整个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必须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大气污染一节中,大气复合污染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其它知识点如一次污染、二次污染、、人为源、天然源、光化学烟雾、灰霾、酸雨等都是围绕着大气复合污染这样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阐述。
  2.寻找知识线。在已确定的知识点中寻找相互之间内在的联系,形成可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知识线。如在大气环境一章中,大气污染是由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所构成的,这些污染的耦合和叠加形成了大气复合污染,大气复合污染中来源包含有人为源、天然源,构成了光化学烟雾、灰霾、酸雨等污染形式,具有局地性、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特点,在大气复合污染章节中,时空线索以及大气复合污染的机制就构成将大气污染知识点的串联起来的知识线。 
  3.形成课程模块。由不同的知识线整合聚类,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构建课程模块。如在应用化学专业中,大气复合污染的知识线重点是围绕主要大气化学成分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变化上,由此而构成围绕大气复合污染机制的不同时空尺度的大气化学成分的构成变化及其影响的知识模块。在园艺专业中,大气复合污染的知识线重点是围绕主要大气化学成分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变化对植物生长及微生物群落、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上,由此而构成围绕大气复合污染所带来的生物学影响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课程模块。
  三、环境学课程模块的类型:
  根据环境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可将环境学课程模块分为:环境自然科学技术模块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模块。
  1.环境自然科学技术模块:包括环境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学和其它工程类学科中所涉及到的环境类问题,如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地理、环境化学、大气环境与大气物理等相关内容。
  2.环境人文社会科学模块: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中所涉及到的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心理、环境政策、人口与环境等相关内容。
  根据环境学课程内容,可将环境学课程模块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类。
  1.基础模块: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全球环境问题等环境学课程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内容,这个模块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模块。
  2.专业模块:环境学课程作为许多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地位和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环境学专业模块的构建将根据专业特点和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突出专业特色,既能够让本专业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环境理念紧密结合,为学生树立无论做什么工作产生什么成效,环境的维持和保护都是首位的基本理念。 
  3.拓展模块:在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变化发展的复杂多样性和环境学课程内容所承载的时代责任,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方面,考虑全球环境问题,关注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另一方面,考虑中国国情,关注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结合区域环境经济生态的发展现状,特别是与受教育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现象,引导受教育者关注环境与自身、地方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为他们立志成为环境保护者奠定感情基础。
  四、环境学课程模块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严重化的态势。从国际环境发展形势来看,我国不能也没有资本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达国家已走过其环境污染严重时期,现在反过来要求发展中国家限制经济发展,维持改善环境现状;从国内环境状况来看,环境问题已经凸显为一个严重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针对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环境地位和发展地位,在课程模块建设中要注重将我国现有的环境现状与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环境问题相比较,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受教育者投身环保事业的热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刘燕,对高校环境教育的重新认识和定位[J],绿色科技2012(07):235-236
  2.左玉辉,环境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M],北京,2010
  3.张利华,董玉森,彭红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8(03):55-58
  基金项目:贵州省生态学重点学科项目资助(黔学位合字ZDXK[2013]08)。
  作者简介:刘燕(1968—),女,贵州黔西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