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儒家价值观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价值
【作者】 梅瑞江
【机构】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围绕经济人的价值观幸福观展开研究,导致理论和实践出现种种难以突破的问题;儒家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思想方法能为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面临的问题找到合理的方法。把传统文化的理念运用于专业课教学研究,使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经济增长理论;价值观;儒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教清楚、学清楚、讲清楚、用清楚”,“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按照西方的标准分科设立,越分越细,不仅各学科之间割裂,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即便是传统文化本身也被割裂为文、史、哲、艺等学科,导致高等教育体系中,缺乏熟知传统文化典籍的老师,对传统文化体系内涵真正系统了解的更是少有,就连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学科的老师也多偏于一个方向研究。其它学科的老师也不能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把传统文化教清楚、学清楚、讲清楚、用清楚,学生更难清楚传统文化的内涵。本文尝试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力争做到“四清楚”。
近200年来,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处处渗透着经济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造成其理论和指导的现实种种缺陷,儒家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有着常新的生命力,按照其思想方法能很好解决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难以突破的难题。
一、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发展中渗透的价值观
(一)理论研究发展
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分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两个阶段,其研究的重点如下:
1、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凯思斯、哈罗德和多马等。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还认为分工、技巧、机械发明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凯思斯的理论认为消费、投资、储蓄和国家干预能促进国民收入增加。哈罗德和多马的理论认为资本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1]
2、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观点有三类:
一是技术内生论。阿罗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体系内部的力量,决定着经济增长。
二是人力资本论。诺奖获得者舒尔茨等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不是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本,而是社会拥有的具有知识、智力、经验、能力、技术水平等素质的人力资本。
三是制度创新论。诺思和布坎南等认为制度以及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通过文化、国家、法律等方面革新决定经济增长。[2]
(二)价值观及其在理论中的渗透
理论研究无不是在其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的,处处打上其价值观的烙印。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经济人假设,这是它和其它学科的分水岭,它的研究都是围绕和服务经济人的研究。经济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不断得到满足,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出发点。因而其理论研究贯彻经济人价值理念,一切服务于经济增长,一切让路于经济增长,把其中的约束条件千方百计改进,促进国民收入水平或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满足经济人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望。
(三)思想方法导致的缺陷
1、经济增长无止境。理论上,经济增长达到无穷大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经济人的物质欲望,因而,理论研究一切约束条件要让路于经济增长,不断刺激消费,追求过度消费、透支消费。
2、着眼于局部一时的增长。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和实际多着眼于一国、一个区域、一个部门的最大化经济增长,而且是本届、当代的最大化经济增长,不惜对全球、全局、乃至后世造成巨大破坏和损失。
3、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培养、制度创新围绕的中心是货币财富的增长,对于人的完善、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是其次的,甚至不惜做出牺牲。
4、研究方法的缺陷。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在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上采用“规范、实证,计量、模型”的方法,得出一些相似的、需要不断修正完善的论断,对经济增长内在的深层的因果关系缺乏准确的把握,下学而少有上达。经济学家多自认为从局外人的角度搞研究,其实,只要经济人的前提不变,所有的研究无不站在经济人价值观和立场上看问题。
二、儒家价值观及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价值
(一)价值观
儒家对经济社会的研究是以君子为对象的研究,其研究是服务、成就君子的研究。儒家君子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体现在《大学》“三纲八目”当中,“三纲”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格致诚正对应的就是明德,修齐治平对应的是亲民止于至善。承上启下的核心在“明德”。
什么是明德?就是净化物欲(过分贪欲)和气禀(不良性格情绪)之后,人内在显现的具备五常八德、自由幸福快乐的境界,即君子的本性和追求,其幸福是发自于内的,不过分依赖外界物质条件。经济人与君子相反,内在被“物欲所蔽,气禀所拘。”因而其幸福观实质就是欲愤得逞。
儒家幸福观可以简单概括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国泰民安、世界和平”。这个标准是永恒的,超越任何个人、团体、阶级、民族、宗教、国家、时代的局限,是发自人性本身的、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幸福观。
“三纲八目”价值观是儒家的宣言、是儒家的纲领,也是儒家一切行为的准则,包括学术研究。无论人文社科理工哪个学科离开这个标准,其研究最终都可能不会真正造福人类,甚至变成残害人类的工具。因此,儒家价值思想不属于一个学科,是属于所有学科的,所有的学科都“不可须臾离也”,都要站在儒家价值观的角度做研究,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二)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价值
理论研究无不是在其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的,儒家经济增长观念也是基于其价值观的研究。儒家总的研究方向是经济增长必须遵循“中庸之道”,才能服务“三纲八(下转第33页)(上接第27页)目”的目标。“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这里的“德”通假于得到的“得”,在经济领域可以理解为真正的经济增长,意思是只有合乎中庸之道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增长发展,才是合乎“三纲八目”的经济增长。其内涵包括:
1、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提倡勤劳节俭,经济增长要有度,知止有足,不是无止境的过度消费开发,否则,经济增长将会牺牲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残害人类。
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无论人力资本培养、技术进步、还是制度变革创新都不能以牺牲人的成长幸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强调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良性增长。避免以牺牲其它利益或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文化消失等破坏,名进实退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儒家研究方法也体现其价值观,不仅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调查实证、计量模型”等事物表面现象上的“下学”研究,更强调“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要有格物致知意诚的“上达”研究,体悟事物的内在本质因果关系的“道”。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才是儒家最理想的学术研究的境界和方法。
三、结语
把儒家优秀价值观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在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不仅为专业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和学术研究中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传统“君子”文化的道德教育。既避免了只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做专门的道德说教的误解,又可以使学生认清西方经济学在不知不觉中普及宣扬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高晓红.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与西方学者之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6
[2] 毛健.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脉络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1
作者简介:梅瑞江(1968.9),男,汉族,籍贯河南省洛宁县,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金融投资类课程教学十多年,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运行。
关键词:经济增长理论;价值观;儒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教清楚、学清楚、讲清楚、用清楚”,“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按照西方的标准分科设立,越分越细,不仅各学科之间割裂,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即便是传统文化本身也被割裂为文、史、哲、艺等学科,导致高等教育体系中,缺乏熟知传统文化典籍的老师,对传统文化体系内涵真正系统了解的更是少有,就连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学科的老师也多偏于一个方向研究。其它学科的老师也不能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把传统文化教清楚、学清楚、讲清楚、用清楚,学生更难清楚传统文化的内涵。本文尝试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力争做到“四清楚”。
近200年来,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处处渗透着经济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造成其理论和指导的现实种种缺陷,儒家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有着常新的生命力,按照其思想方法能很好解决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难以突破的难题。
一、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发展中渗透的价值观
(一)理论研究发展
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分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两个阶段,其研究的重点如下:
1、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凯思斯、哈罗德和多马等。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还认为分工、技巧、机械发明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凯思斯的理论认为消费、投资、储蓄和国家干预能促进国民收入增加。哈罗德和多马的理论认为资本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1]
2、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观点有三类:
一是技术内生论。阿罗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体系内部的力量,决定着经济增长。
二是人力资本论。诺奖获得者舒尔茨等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不是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本,而是社会拥有的具有知识、智力、经验、能力、技术水平等素质的人力资本。
三是制度创新论。诺思和布坎南等认为制度以及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通过文化、国家、法律等方面革新决定经济增长。[2]
(二)价值观及其在理论中的渗透
理论研究无不是在其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的,处处打上其价值观的烙印。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经济人假设,这是它和其它学科的分水岭,它的研究都是围绕和服务经济人的研究。经济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不断得到满足,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出发点。因而其理论研究贯彻经济人价值理念,一切服务于经济增长,一切让路于经济增长,把其中的约束条件千方百计改进,促进国民收入水平或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满足经济人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望。
(三)思想方法导致的缺陷
1、经济增长无止境。理论上,经济增长达到无穷大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经济人的物质欲望,因而,理论研究一切约束条件要让路于经济增长,不断刺激消费,追求过度消费、透支消费。
2、着眼于局部一时的增长。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和实际多着眼于一国、一个区域、一个部门的最大化经济增长,而且是本届、当代的最大化经济增长,不惜对全球、全局、乃至后世造成巨大破坏和损失。
3、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培养、制度创新围绕的中心是货币财富的增长,对于人的完善、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是其次的,甚至不惜做出牺牲。
4、研究方法的缺陷。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在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上采用“规范、实证,计量、模型”的方法,得出一些相似的、需要不断修正完善的论断,对经济增长内在的深层的因果关系缺乏准确的把握,下学而少有上达。经济学家多自认为从局外人的角度搞研究,其实,只要经济人的前提不变,所有的研究无不站在经济人价值观和立场上看问题。
二、儒家价值观及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价值
(一)价值观
儒家对经济社会的研究是以君子为对象的研究,其研究是服务、成就君子的研究。儒家君子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体现在《大学》“三纲八目”当中,“三纲”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格致诚正对应的就是明德,修齐治平对应的是亲民止于至善。承上启下的核心在“明德”。
什么是明德?就是净化物欲(过分贪欲)和气禀(不良性格情绪)之后,人内在显现的具备五常八德、自由幸福快乐的境界,即君子的本性和追求,其幸福是发自于内的,不过分依赖外界物质条件。经济人与君子相反,内在被“物欲所蔽,气禀所拘。”因而其幸福观实质就是欲愤得逞。
儒家幸福观可以简单概括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国泰民安、世界和平”。这个标准是永恒的,超越任何个人、团体、阶级、民族、宗教、国家、时代的局限,是发自人性本身的、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幸福观。
“三纲八目”价值观是儒家的宣言、是儒家的纲领,也是儒家一切行为的准则,包括学术研究。无论人文社科理工哪个学科离开这个标准,其研究最终都可能不会真正造福人类,甚至变成残害人类的工具。因此,儒家价值思想不属于一个学科,是属于所有学科的,所有的学科都“不可须臾离也”,都要站在儒家价值观的角度做研究,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二)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价值
理论研究无不是在其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的,儒家经济增长观念也是基于其价值观的研究。儒家总的研究方向是经济增长必须遵循“中庸之道”,才能服务“三纲八(下转第33页)(上接第27页)目”的目标。“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这里的“德”通假于得到的“得”,在经济领域可以理解为真正的经济增长,意思是只有合乎中庸之道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增长发展,才是合乎“三纲八目”的经济增长。其内涵包括:
1、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提倡勤劳节俭,经济增长要有度,知止有足,不是无止境的过度消费开发,否则,经济增长将会牺牲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残害人类。
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无论人力资本培养、技术进步、还是制度变革创新都不能以牺牲人的成长幸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强调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良性增长。避免以牺牲其它利益或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文化消失等破坏,名进实退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儒家研究方法也体现其价值观,不仅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调查实证、计量模型”等事物表面现象上的“下学”研究,更强调“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要有格物致知意诚的“上达”研究,体悟事物的内在本质因果关系的“道”。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才是儒家最理想的学术研究的境界和方法。
三、结语
把儒家优秀价值观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在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不仅为专业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和学术研究中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传统“君子”文化的道德教育。既避免了只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做专门的道德说教的误解,又可以使学生认清西方经济学在不知不觉中普及宣扬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高晓红.经济增长理论:马克思与西方学者之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6
[2] 毛健.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脉络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1
作者简介:梅瑞江(1968.9),男,汉族,籍贯河南省洛宁县,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金融投资类课程教学十多年,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