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及其本土化路径研究
【作者】 王易萍
【机构】 玉林师范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视觉文化时代带来艺术概念的新界定及艺术教育的变革,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强调以社会批判为价值立场,以多元视觉文化为主体教育内容,为我国艺术教育提供新的理论借鉴。因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我国的艺术教育应以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本土化路径,将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艺术的自觉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本土化
一、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提出
作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思潮,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于2002年由美国学者Paul·Duncum 针对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而提出的。因网络传播技术等造成当前的艺术文化由传统的文本方式转而以直观感性的视觉影像来呈现,艺术文化趋向高度视觉化。并且,视觉文化已不再是独立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而是完全融入了日常生活。无论公共还是私人空间,无处不在的视觉影像及其产品向人们展示其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或信仰,并在无形中引导和形塑了人们对于当下世界的理解和态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视觉文化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的图像化导致了艺术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被打破,从而引发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观念、范畴及其相关的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相应反思,并由此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二、由孤立、表达到多元、批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传统艺术教育的内容通常由经典艺术或高雅艺术为主要构成,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清晰分界线。关于“美”的艺术以物的形式从通俗生活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高雅而精致的殿堂存在。淡化了文化生活与艺术的源流关联,艺术失去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成为孤立的艺术。艺术鉴赏及其教育也仅局限于小众群体。视觉艺术教育的艺术内容呈多元化态势,除古典艺术外,还包括人们每天浸润其中的流行艺术、生活艺术等,这一转向将艺术的鉴赏与理解着重于美感体验、审美体验的过分强调而转向了对艺术语境的学习与理解,注重于艺术的社会文化场域的探寻与批判。
基于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范式首先用“视觉文化”概念代替“精致艺术”概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艺术通过大众传媒在最大范围的传播进入寻常生活领域。艺术教育内容扩大,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影像、产品密切相关。其次确立社会批判的价值立场,由传统的审美转向社会批判。传统艺术教育将艺术视为审美表达与体验,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将艺术视为一个文化系统,且被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所决定。因此视觉文化关注的是从视觉符号进入到符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对比如阶级阶层、性别、族群、年龄、宗教等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的批判和颠覆。⑴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及其路径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内容的基本定位在于将艺术、自我与社会整合而成主题框架,引导人们对艺术作品和视觉影响及产品的语境的理解与学习,如作品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人文背景或环境,观者的自身环境及其价值信仰来源,以及美学课程等学科专业的不同理论。⑵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应针对地域性、族群性等文化要素而实现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的本土化,与日常化、乡土化、社区化等教育途径相结合。
1.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教材与课程的乡土化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视觉化已成为影响人们自我意义建构的强势因素,作为与之具有高契合度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首先需要变革的是以地方艺术文化为主体的教材编订和课程设置。因近百年的发展与影响,乡土教材的历程可资参考与借鉴。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途径的乡土教材及乡土教育,学生从自身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乡土意识、乡土情感和乡土责任。因此,结合乡土教育的近百年经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可设置相关地方文化艺术的系列课程,其教材应至少两种以上的形式进行编订,首先是文本教材的编撰,其次是与文本教材相应的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生成。其内容应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方面要素,为地方艺术文化提供情境背景。通过以地方优秀文化艺术为主体内容的教材编订,使人们的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意识得以回归与重塑,从而实现地方优秀文化艺术的自觉传承。各高校可借助本地优势,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
2.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层级化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视觉影像的欣赏与剖析应先将影像的意义层级化,第一层是影像显性意义(包括是谁、什么、怎么被呈现在作品中),第二层是影像由表象传达何种意义与价值等隐含意义。⑶因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也要相应地层级化。首先是教师选择学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来源的地方文化视觉影像或艺术作品进入课堂,并对其艺术形态、风格和创作表现手法等学科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初步对影像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显性意义进行考察、理解与分享,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其次,教师介绍各理论流派分析视觉文化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剖析影像作品表达及如何表达何种意义,审视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隐喻,讨论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培养了学生的视觉性,从而通过地方性知识的欣赏与认知建构其本土文化艺术的认同。
3.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1+1模式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应坚持双向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文化名人、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等共同参与的1+1模式。与课堂层级化教学相结合,由校内教师完成传统文化艺术多样化形态的理论讲授,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初始印象,完成初步的审美体验。之后,重点选取最具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艺术形态,筛选相应的文化名人或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展演和在场体验。诸如民间戏曲、雕刻等各种活态的民间文化,把民间艺人的文化展演实践与学校的文化学术传承相融合,通过演出展示、技艺培训、实践参与等环节构成动态模式。具体操作步骤可以首先在学校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获知当地大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意愿。其次安排课程教学、艺人展演、学术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获得这一文化实践活动的一手资料。最后进行一定的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探寻1+1模式的实践效果,并形成新的实践模式。
4.视觉文化艺术社区化教育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与乡土教育均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因此,文化艺术的社区化教育是适应当下社会的一条合理而有效的路径,通过社区化教育打造传统文化艺术的濡化教育机制。在村社、居民小区及单位社区等特定场域,通过村社等社区精英发动民众自筹资金组建村社的文艺队或文艺工作小组,村民、社区民众共同参与,可利用相对宽裕的闲暇时间自娱自乐,形成小型社区常态化、日常化的文化艺术娱乐方式,而且,不同社区间利用地方民俗节庆或日常闲暇相互交流、学习,以日常性的娱乐休闲方式,拉近地方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由此培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横向传播濡化的有利氛围。⑷多重社区力量共同介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艺术展演及各种与之相关的活动的举办,强化文化艺术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经常性的接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和培育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
结语
视觉文化时代所带来的文化视觉化,必定会引发文化艺术教育的视觉化、动态化发展。通过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路径研究,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及社区常态化展演与参与三者相结合,形成一条相对完成的文化艺术教育传承机制与路径,培育出文化艺术传承发展所必需的文化自觉意识,实现传统艺术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其创新性发展。
本文为2012年广西区教师教育重点课题《广西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当地师范生“文化自觉”的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JS010)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易萍,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 中山大学博士。
参考文献:
(1) 易晓明:《当代美国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思潮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8期。
(2) Freedman K. Social Perspectives on Art Education in U.S.: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in a Democracy [J].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Vol. 41, No. 4. (2000) 318.
(3) Leeuwen, T . Semioties and Iconography. IN T. V. Leeuwen & C. Jewitt (Eds.), Handbooks of Visual Analysis (2002). 92-118.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4) 刘廷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桂南采茶戏》,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144。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本土化
一、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提出
作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思潮,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CAE)于2002年由美国学者Paul·Duncum 针对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而提出的。因网络传播技术等造成当前的艺术文化由传统的文本方式转而以直观感性的视觉影像来呈现,艺术文化趋向高度视觉化。并且,视觉文化已不再是独立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而是完全融入了日常生活。无论公共还是私人空间,无处不在的视觉影像及其产品向人们展示其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或信仰,并在无形中引导和形塑了人们对于当下世界的理解和态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视觉文化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的图像化导致了艺术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被打破,从而引发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观念、范畴及其相关的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相应反思,并由此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二、由孤立、表达到多元、批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传统艺术教育的内容通常由经典艺术或高雅艺术为主要构成,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清晰分界线。关于“美”的艺术以物的形式从通俗生活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高雅而精致的殿堂存在。淡化了文化生活与艺术的源流关联,艺术失去了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成为孤立的艺术。艺术鉴赏及其教育也仅局限于小众群体。视觉艺术教育的艺术内容呈多元化态势,除古典艺术外,还包括人们每天浸润其中的流行艺术、生活艺术等,这一转向将艺术的鉴赏与理解着重于美感体验、审美体验的过分强调而转向了对艺术语境的学习与理解,注重于艺术的社会文化场域的探寻与批判。
基于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范式首先用“视觉文化”概念代替“精致艺术”概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艺术通过大众传媒在最大范围的传播进入寻常生活领域。艺术教育内容扩大,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影像、产品密切相关。其次确立社会批判的价值立场,由传统的审美转向社会批判。传统艺术教育将艺术视为审美表达与体验,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将艺术视为一个文化系统,且被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所决定。因此视觉文化关注的是从视觉符号进入到符号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对比如阶级阶层、性别、族群、年龄、宗教等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的批判和颠覆。⑴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及其路径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内容的基本定位在于将艺术、自我与社会整合而成主题框架,引导人们对艺术作品和视觉影响及产品的语境的理解与学习,如作品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人文背景或环境,观者的自身环境及其价值信仰来源,以及美学课程等学科专业的不同理论。⑵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应针对地域性、族群性等文化要素而实现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的本土化,与日常化、乡土化、社区化等教育途径相结合。
1.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教材与课程的乡土化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视觉化已成为影响人们自我意义建构的强势因素,作为与之具有高契合度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首先需要变革的是以地方艺术文化为主体的教材编订和课程设置。因近百年的发展与影响,乡土教材的历程可资参考与借鉴。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途径的乡土教材及乡土教育,学生从自身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乡土意识、乡土情感和乡土责任。因此,结合乡土教育的近百年经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可设置相关地方文化艺术的系列课程,其教材应至少两种以上的形式进行编订,首先是文本教材的编撰,其次是与文本教材相应的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生成。其内容应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方面要素,为地方艺术文化提供情境背景。通过以地方优秀文化艺术为主体内容的教材编订,使人们的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意识得以回归与重塑,从而实现地方优秀文化艺术的自觉传承。各高校可借助本地优势,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
2.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层级化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视觉影像的欣赏与剖析应先将影像的意义层级化,第一层是影像显性意义(包括是谁、什么、怎么被呈现在作品中),第二层是影像由表象传达何种意义与价值等隐含意义。⑶因此,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也要相应地层级化。首先是教师选择学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来源的地方文化视觉影像或艺术作品进入课堂,并对其艺术形态、风格和创作表现手法等学科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初步对影像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显性意义进行考察、理解与分享,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其次,教师介绍各理论流派分析视觉文化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剖析影像作品表达及如何表达何种意义,审视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隐喻,讨论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培养了学生的视觉性,从而通过地方性知识的欣赏与认知建构其本土文化艺术的认同。
3.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1+1模式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应坚持双向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文化名人、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等共同参与的1+1模式。与课堂层级化教学相结合,由校内教师完成传统文化艺术多样化形态的理论讲授,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初始印象,完成初步的审美体验。之后,重点选取最具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艺术形态,筛选相应的文化名人或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展演和在场体验。诸如民间戏曲、雕刻等各种活态的民间文化,把民间艺人的文化展演实践与学校的文化学术传承相融合,通过演出展示、技艺培训、实践参与等环节构成动态模式。具体操作步骤可以首先在学校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获知当地大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意愿。其次安排课程教学、艺人展演、学术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获得这一文化实践活动的一手资料。最后进行一定的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探寻1+1模式的实践效果,并形成新的实践模式。
4.视觉文化艺术社区化教育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与乡土教育均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因此,文化艺术的社区化教育是适应当下社会的一条合理而有效的路径,通过社区化教育打造传统文化艺术的濡化教育机制。在村社、居民小区及单位社区等特定场域,通过村社等社区精英发动民众自筹资金组建村社的文艺队或文艺工作小组,村民、社区民众共同参与,可利用相对宽裕的闲暇时间自娱自乐,形成小型社区常态化、日常化的文化艺术娱乐方式,而且,不同社区间利用地方民俗节庆或日常闲暇相互交流、学习,以日常性的娱乐休闲方式,拉近地方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由此培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横向传播濡化的有利氛围。⑷多重社区力量共同介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艺术展演及各种与之相关的活动的举办,强化文化艺术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经常性的接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和培育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
结语
视觉文化时代所带来的文化视觉化,必定会引发文化艺术教育的视觉化、动态化发展。通过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路径研究,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及社区常态化展演与参与三者相结合,形成一条相对完成的文化艺术教育传承机制与路径,培育出文化艺术传承发展所必需的文化自觉意识,实现传统艺术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其创新性发展。
本文为2012年广西区教师教育重点课题《广西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当地师范生“文化自觉”的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JS010)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易萍,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 中山大学博士。
参考文献:
(1) 易晓明:《当代美国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思潮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8期。
(2) Freedman K. Social Perspectives on Art Education in U.S.: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in a Democracy [J].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Vol. 41, No. 4. (2000) 318.
(3) Leeuwen, T . Semioties and Iconography. IN T. V. Leeuwen & C. Jewitt (Eds.), Handbooks of Visual Analysis (2002). 92-118.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4) 刘廷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桂南采茶戏》,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