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 邓建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白花镇黎明小学

【摘要】本文从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学会合作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等方面,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以求提高其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小组 组建 合作 交流 评价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进行。一般46人为一组,组内成员都要有具体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讨论的组织人、记录人、发言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他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

二、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三、挖掘教材,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就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当然,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应该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既然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就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而作为教师,就必须要认真地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学会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时,首先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学困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合作学习要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给学困生提供动脑思考、进步的机会,以使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一是小组间的交流。前者是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获取个人想法后在小组内阐述各自观点,与人倾听,对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后者是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它小组帮助解决。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培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经常教给训练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倾听、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

五、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其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六、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之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的表达个人的或者小组的意见,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听取或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或者公正的评价其他小组的见解,以博取众长,积极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要求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并要求相应小组给予解释或作答,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同时,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个小组的讨论及合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他们喜闻乐见形式以示奖励,以巩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师,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