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音乐区中培养中班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黄佳凤
【机构】 上海市浦东新区听潮艺术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指南》中提到:“在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然而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我们反思目前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发现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艺术教育活动偏重于集体教学活动,缺少个性化、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在艺术创造方面,仍然偏重艺术知识和技法的教授,忽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其评价也重结果轻过程。针对以上存在误区,结合我园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将本学期的教研组专题研究的落脚点确定为“在音乐区中培养中班幼儿艺术表现力”。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提高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促使教师通过参与研究自身获得发展。
一、 音乐区的概念
区角活动是进行个别化教育有效的途径,它能给与幼儿更多的表现空间,更能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音乐区就是以音乐为基础,幼儿探索为重点,集体教学活动为经验的个别化学习活动,通过创设要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音乐区是当前教师培养幼儿喜爱音乐,提升幼儿音乐素养的一种主要教学手段,音乐区域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幼儿感受音乐的乐趣以及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表现。综上所述,音乐区的创设对于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对于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幼儿进一步探索音乐活动的契机。
根据音乐集体活动的分类,我们将音乐区划分为:音乐视听区、打击乐区及歌舞表演区,并按照每个音乐区不同的发展目标及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多元的材料、选择合适的内容、并加强幼儿的观察与指导,以确保幼儿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创造丰富优美的环境,激起幼儿表现的欲望
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语言”,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挖掘周围环境中潜在的艺术教育的价值,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如:在创设 “歌舞表演区”的环境时候就要体现其艺术教育的价值,如从房顶上垂挂下来的一展展精致华丽的“花朵灯”;色彩柔和又充满童趣的卡通舞台背景;美观又实用立式话筒;表演道具齐全的化妆间;这一切让音乐区转身成为了一个精美小巧的舞台,显得独特而醒目,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使音乐区的“上座率”大大提高,孩子们都争着来这里过一把表演的瘾,在这个独特的情景中,就好像真的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他们自娱自乐互相欣赏,大大提高了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又如:在“打击乐区”中投放乐器时,根据中班幼儿手部动作发育的特点,教师提供了一些自制乐器,并投放了一些幼儿容易敲击的乐器,如鼓、串铃、响板、木鱼等。随着幼儿打击乐水平的提高,逐渐出现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等一些复杂的乐器,让幼儿更加灵活而逼真地表现音乐形象,此外,在选择和使用这些小乐器的过程中,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不仅对于小乐器的音色和特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愿意大胆地使用这些小乐器为不同的歌曲伴奏。丰富的打击乐器环境对于以后掌握不同节奏和创编节奏型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优美的区域环境和丰富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参与和表现的欲望,而这正是艺术表现力发挥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三、选择合适有趣的内容,实现幼儿自主的表现
教师在音乐内容的选择上要多花功夫,要充分考虑到音乐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只有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才能让他们喜欢进入音乐区去“学习”。幼儿通过感兴趣的音乐,可以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进行欢快的情绪体验、进行进一步的表现和创造,从而大大发挥音乐区的价值。
1、内容的适切性
音乐区所选择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易于接受和表现的。如:“音乐视听区”充分挖掘了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水龙头没关紧,有“滴答滴答”水声;钢琴上的台钟会发出“哒哒哒”的声音;音乐区的小铃,会发出“叮~叮~”的声音;刮风了,会发出“呼~呼~”的声音……将这些熟悉又美妙的声音收集起来,通过 “考考你的小耳朵”系列活动将PPT穿插音效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倾听声音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欣赏音乐的准备。在“考考你的小耳朵”活动中幼儿获得一种对声音的敏感,并且试着去体会声音的各种特性。只有当幼儿具备了一定的听力技能,教师才能更好的着手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倾听能力。通过音乐视听区的开展,孩子们对于身边的各种声音、乐曲都变得十分敏感,相应的辨别能力有有所提高,平时还会用嘴巴去模仿这各种声音,特别是对于音乐的倾听习惯也变得比较好。
2、内容的系列性
幼儿对于音乐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音乐区的开展也必须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逐步达成培养目标的。如:“打击乐区”的实践就分了三个阶段开展。在第一阶段:教师提供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引导幼儿从寻找发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培养其对声音节奏的敏锐性。如:下雨“沙沙沙沙”的声音,上楼的“通通通通”的声音,下楼 “踏踏踏踏” 的声音等。并引导幼儿运用身势、声势及乐器敲击等各种方式去表现这些声音及节奏,培养幼儿对节奏的初步感受力及表现能力。第二阶段:重点引导幼儿感悟身体各部分的活动中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并且让幼儿进一步感悟节奏。引导幼儿通过拍手、跺脚、拍肩等用身势、声势来感受和表现节奏。如,教师在开展了《我的身体都会响》的活动后,在区角提供了与这首乐曲配套的图谱,幼儿听着音乐、看着图谱,用身体表现节奏。第三阶段:教师选择了听音乐利用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表现音乐节奏的内容。在前期幼儿对各种乐器的声音、敲击方法等都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适当提供《两只老虎》《春天在哪里》等一些幼儿生活中喜欢听和唱的,简单而易于理解掌握的歌曲,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寻找适合的乐器,并且配上伴奏,熟悉后练习合奏。幼儿在探索各种打击乐器并进行配奏的过程中,对于节奏的掌握越来越好。以前,幼儿只能跟着音乐节奏进行敲击,而不考虑根据音乐性质来选用乐器。而现在,幼儿能够子在听到欢快的音乐时选用串铃、鼓等乐器为其配上快的节奏;而在听到舒缓的音乐时,能够选用碰铃、三角铁等乐器为其配上慢慢的节奏。经过观察和发现,能力强的幼儿还能根据乐句敲出具有规律性的配奏。如,一位幼儿在为《两只老虎》配奏时,她选择了自制架子鼓里的鼓和,在“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时,一拍敲击一次鼓,而在每个乐句最后的“快”和“怪”字时敲击一下吊镲。
3、内容的有趣性
音乐区的内容必须满足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的共鸣。基于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在音乐区的开展过程中,有趣好玩的内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其自主探索和表现的热情。如: “歌曲表演区”中,教师通过“队形图谱法”引导幼儿变换出不同的队形,将队形与相应符号或图案进行搭配,帮助幼儿准确进行舞蹈中队形与位置的变化。例如:队形的变化,用圆圈、人字形、菱形、花朵形、三角形等图案发出指令;位置的变化,用与幼儿预先约定的符号发出指令,如面对面的符号是箭头对箭头,背对背的符号是箭尾对箭尾,拉手转圈的符号是风轮……例如在开展主题《春天来了》的过程中,孩子们为《两只小鸟》创编了一支可爱的舞蹈,通过拉手转圈和背对背等队形变化表现了“小鸟们”时而停下时而飞走的有趣场面。正式这一系列的类似“游戏”的队形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舞蹈的美,并愿意在表演中创造和表现出这种美。
四、切实有效的指导,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虽然个别化学习活动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手段,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在为幼儿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的基础上,还应时时关注幼儿的活动,成为一名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游戏幼儿是否感兴趣;孩子们是不是在有目的地进行游戏;与材料的互动和与同伴的互动情况怎样,特别是幼儿每一次的表现是否能被及时捕捉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幼儿的表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都需要教师的介入与引导。在音乐区中幼儿的表现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教师的关注、引导与鼓励。
如:在 “打击乐区”中,一名孩子选用了鼓为《世上只有妈妈好》配奏。他一拍一拍跟着音乐敲击着乐器,很是认真。但很显然的是,鼓的咚咚声,与这首优美的歌曲风格实在不搭。于是,教师引导幼儿,“你好厉害,都能跟着音乐一拍一拍地敲打乐器了呀!你喜欢这首歌吗?孩子说:“喜欢。”教师说:“那你觉得这首歌是欢快的,还是优美的?”孩子被老师这么一问懵了。“啊,不知道。”他害羞地笑了出来。针对此现象的讲评中,教师将音乐区里如何为《世上只有妈妈好》配奏作为了讲评内容。首先让幼儿听了一遍歌曲。然后还是问:“你们觉得这首歌是欢快的,还是优美的?”大部分幼儿一口同声“优美的”“那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乐器为这样优美的音乐伴奏合适呢?”。“鼓”、“串铃”、“铃鼓”……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几乎把我们音乐有的乐器都说了出来。于是教师请了两位幼儿分别用鼓和铃来演奏歌曲,请其他幼儿仔细听,你觉得哪个伴奏更好听。最后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一致同意可以用碰铃、串铃为这首歌曲伴奏。最后,针对串铃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来表现不同风格的歌曲的问题,教师为幼儿演示了一种不一样的演奏方式:在“世上只有妈妈好……”每句中前四拍用串铃每一拍摇奏一次,后四拍拿串铃在空中划一圈摇奏。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活动中的直接指导和讲评中的讨论式指导,引导幼儿学会欣赏作品、理解作品,并根据作品选择乐器及乐器演奏方式,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最终促进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及表现力的提升。
因此在音乐区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给予不同的指导,多鼓励、多接纳、多欣赏,让能力弱的幼儿积极表现自己,获取成功感;对于富有探索精神的幼儿及时加以肯定,使其刚萌发的创新意念得以延续和发展。
虽然对于音乐区的实践和研究是教师们不断探索、实践、调整和反思的成果,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从孩子们的身上我们见到了音乐区的成效,首先,孩子们很喜欢去音乐区活动,喜欢进行材料的操作。其次,音乐区的开展为集体活动进行了补充,一些综合的音乐素质:节奏、休止符的感应、音乐图谱的认识、拍子与乐句感应、名曲的欣赏能力、情绪的体验等得到了稳定的提高,每次都能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快乐的满足。最后,音乐区的活动给了孩子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小小的空间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与才能,是幼儿自主学习和表现自我的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