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投资类学科教学中儒家理财观的德育价值探索

【作者】 梅瑞江

【机构】 河南大学 河南省开封市

【摘要】投资类学科中强调注重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理念,缺乏道德理念的内容,会导致大学生价值理念的偏差。儒家强调的见利思义的相关投资理财理念不仅能够为解决学科专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还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道德理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课程;儒家;理财理念;道德
【正文】2014年3月在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还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投资类学科是经济类学科,其投资理财理念来自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人及其行为规律,强调的是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在不知不觉中这些理念深刻影响着学生,使不少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偏向于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甚至于为此损害社会大众的利益。在投资理财类课程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理财等道德内容欠缺,这些道德内涵的教育对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极其需要的。传统优秀文化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等儒家投资理财观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一、西方投资理财理念的局限
   1、 假设模式的局限
   西方投资理财理念从微观到宏观有这样一种假设模式,宏观上,通过各种投入(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及约束条件的改善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即GDP最大化,然后自然就会实现社会福利(幸福)最大化;微观上,通过投资活动实现财富的最大增长,自然会实现个人福利(幸福)最大化。
   这个假设模式依据于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展而来的。而亚当.斯密的完整思想体现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而西方经济学及其投资理财理念只吸取了《国富论》的思想,由此导致其理念有很大局限性。
   2、西方投资理财理念指导的现实与理论相背
   西方投资理财理念按照其理论设想,随着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福利和幸福会同步增加,即图一效用曲线中的A线。
   
   
         图一 中西方投资理财效用曲线比较
   但现实中实际效用曲线却是图一的B线,当物质财富在温饱线之下时,随着财富的增加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其福利和幸福同步快速增加,然后,随着财富的增加,福利和幸福增长放慢,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福利和幸福不再增加,甚至下降,或降到零之下。
   这一点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例如中国的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温饱还没有解决时,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快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福利和幸福;后来,随着经济财富过度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全球危机越来越严重,生存环境和幸福反而下降,使人成为经济发展的奴隶。
   二、儒家投资理财理念的价值
   中国传统儒家有完整的投资理财理念,并长期指导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其效用曲线如图一中所示,在物质财富在温饱线之下时,随着财富的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福利和幸福快速增加,即E线所示;物质财富在温饱线之上时,如果没有条件增加经济财富而幸福和福利也会增长,不会停止或下降,即D线所示;如果财富有条件增长则幸福和福利也同步增长,即C线所示。
   这些理论被中国古代长期的社会经济实践所证实。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研究发现,在清朝,中国经济相当出色,一直居世界第一,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之前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到了1895年中国GDP才被美国超过 [1]。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历史上,中国经济总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直到1890年代被美国超过 [2]。 
   中国传统的经济和财富增长是按照儒家投资理财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造福后代子孙;二是人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主人,经济和财富真正造福人类;三是经济适度增长,不会成为包袱。
   三、中西方投资理财理念的理论基础的差别
   (一)西方投资理财理念的理论基础 
   投资类学科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其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分水岭”在于“经济人”假设,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人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也可以称之为经济人学。
   “经济人”以完全追求物质经济利益为目的,唯利是图,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的假设是从从微观到宏观的假设,对于个人是经济人,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对于企业是经济人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重要的目的;行业是经济人行业,追求行业利益最大化;国家是经济人国家 ,为了自身利益可以发动侵略掠夺别的国家。而且个人、企业、行业和国家之间也经常发生物质利益竞争博弈。
   由于经济人的幸福和福利观就是物质财富越多越幸福,决定了理念上追求GDP 和个人财富最大化,甚至为了追求GDP 和个人财富最大化,可以牺牲家庭、文化、环境及子孙未来的福祉为代价。 
   (二)儒家投资理念的理论基础
   中国儒家投资理念是建立在圣贤教育基础上的,在四书五经这些经典著作里有详细论述。这个理论与西方投资理论的“分水岭”在于 “君子”假定,君子的基本特征是见利思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假定同样也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假定,对于个人是君子,崇尚无功不受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企业是君子企业,先义后利的“儒商”经营为生存根本;行业是君子行业,追求行业社会价值;国家是君子国家 ,和别的国家平等交往,公平贸易。而且个人、企业、行业和国家之间往往会牺牲自身利益成全大局。
   由于君子的幸福观和财富观是“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是建立在只有物质财富最大化才能实现幸福。因此,理念上追求适度发展,按照不以牺牲大众幸福、资源环境和子孙后代福祉为代价的中庸之道谋求发展,使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真正造福人类。
   四、结论
   把儒家的投资理财思想理念运用在投资类学科教学中解释和解决投资理财领域的关键问题,不仅拓展了投资类专业的研究思路,同时还把传统文化的优秀道德理念贯穿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被学生潜移默化接受,起到了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麦迪森(英)著,伍晓鹰 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8
[2] 保罗·肯尼迪((美).大国的兴衰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7
[3] 臧良运主编. 经济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7
 
   
作者简介:梅瑞江(1968.9),男,汉族,籍贯河南省洛宁县,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金融投资类课程教学十多年,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