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践行课改理念 反思数学教学
【作者】 陈明秀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银盏镇鱼河小学
【摘要】我们的教学要有理性思考、精于取舍,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细心反思,课堂定会释放无限光彩,就能与学生一起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才能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提高;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引领学生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关键词】教师教学 数学案例 倾听体验 分析反思
【正文】我县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教学充满了无限色彩。教学内容从原来的陈旧、落后变得生动、有趣了。教学方式从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享受着学习的快乐。但是,在教师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优异成绩而喝彩时,也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案例与反思一: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
教师甲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家里带来的年历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一会儿提到一年有几个月,一会儿又提到节气,甚至还有的问什么是“皇道吉日”……教师任由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堂课很快过去了,可是许多知识点根本没有提到,最后教师补充说: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后再去看书。从表面上看,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开放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在学生没头没脑的无目的的探究中,在教师随意的无序的解释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支离破碎,知识没有形成,探究方法也得不到提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才能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该教师也很重视这一理念,创设一些活动、提供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实我们所倡导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并不与教师的主导相对立。教学是双边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学,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们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于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探究,也需要教师的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
案例与反思二:教学的多样化与最优化
教师乙教学12-8,老师问:“12-8得多少?该怎样算?”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但老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还有别的算法吗?”结果学生在老师的穷追猛打下,连最低层的12-1-1-1……都说出来了,老师才如释重负。这种过于追求算法的数量,把能想到的所有算法都展示出来的做法,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影响了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走回头路。因为学生已超越了低层次算法,为了体现多样化,再回过头来寻求低层次的计算,纯属耽误功夫。其实多样化是一种态度、一种过程,不是最终目标,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为了体现不一样的方法,对其他一些思维层次较低、思维过程烦琐的算法也不敢说“不”,对其中一些思维方式灵活、过程简单、层次较高的算法也不敢推广,而采用了“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的方式。表面上看,教师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实际上小学生的分析、鉴别、优化能力还尚欠缺,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倘若每个学生仅仅掌握自己的方法,思维能力就很难继续提高。
该教师把多样化理解为越多越好,只注重量的堆积,忽视质的提升。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人教版教材为我们呈现了许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多样化,不仅仅要让学生得到自己喜欢的方法,还应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提高。当然,解决问题最优化不是由教师来推荐的,而应是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运用,得到比较好的方法。
案例与反思三:情境的运用与思维的培养
教师丙教学人民币的认识,首先出示情境画面:一位小朋友问售货员阿姨:买一个闹钟需要多少元?阿姨回答:10元。小朋友递给阿姨5元,阿姨说:小朋友,这是5元,不是10元,买东西要先认识人民币。当时班上的学生都大笑起来了。还有的学生说:这个小朋友真是大傻瓜。事实上,一年级的小朋友早就认识5元、10元,根本不会出现上面的场景。这种偏离生活的情境、人为编造的谎言最好还是不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最为流行的说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不作加工、照搬生活场景,情境设计过于生活化,偏离了数学思维。数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应用性的情境要做理性的加工,生活化的问题要做数学化的处理,让有利于学生探究的素材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以防无关因素的干扰,影响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应该从概念与计算等各方面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实践的机会,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周围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魅力。所以,教师也常常精心创设各种情境,由色彩鲜艳的画面、形式多样的表演、生动活泼的语言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得到激发,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情趣。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于平庸、过于花哨甚至胡编乱造的情境充斥着我们的数学课堂。
案例与反思四:思维的活跃与提升
教师丁教学二年级加、减法的估算时,在学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后出示了以下信息。运动鞋(19.00元) 茶壶(41.00元) 电话机(52.00元) 裤子(68.00元)如果让你挑选两样东西,你准备选什么?大约需要多少元?显然,这一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回答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实际回答时多种多样,有选运动鞋和茶壶的,大约60元;有选电话机和裤子的,大约120元……学生畅所欲言、意犹未尽,教师遗憾地宣布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只能到此为止。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反应是强烈的、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但是这样就够了吗?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历的是同一层次的思维,答案的多样是同一思维策略外在形式的多样,学生的活跃只是浅层的活跃,学生的高昂只是外在肢体上的高昂,缺乏的是更深层次的思维。因此,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应随意选其中几个问题,如估算运动鞋和裤子的钱,再估算电话机和茶壶的钱,思考为什么同样是90元却只能买到运动鞋和裤子?从而促使学生反思:19比20少一点,68比70少一点,所以加起来就比90少一点;而41比40多一点,52比50多一点,加起来就比90多一点。显然,相对于前面的教学,这样就不仅仅是外在、肤浅的数学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思维的深刻训练。透过这活跃、自主、独特的背后,我们应注意到:如果数学课堂缺少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学生的数学思维就缺少了实实在在的挑战。
总之,我们的教学要理性思考、精于取舍,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细心反思,一定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无限色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案例与反思一: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
教师甲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家里带来的年历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一会儿提到一年有几个月,一会儿又提到节气,甚至还有的问什么是“皇道吉日”……教师任由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堂课很快过去了,可是许多知识点根本没有提到,最后教师补充说: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后再去看书。从表面上看,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开放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在学生没头没脑的无目的的探究中,在教师随意的无序的解释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支离破碎,知识没有形成,探究方法也得不到提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主探究才能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和方法。该教师也很重视这一理念,创设一些活动、提供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实我们所倡导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并不与教师的主导相对立。教学是双边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学,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它们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于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探究,也需要教师的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
案例与反思二:教学的多样化与最优化
教师乙教学12-8,老师问:“12-8得多少?该怎样算?”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但老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还有别的算法吗?”结果学生在老师的穷追猛打下,连最低层的12-1-1-1……都说出来了,老师才如释重负。这种过于追求算法的数量,把能想到的所有算法都展示出来的做法,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影响了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走回头路。因为学生已超越了低层次算法,为了体现多样化,再回过头来寻求低层次的计算,纯属耽误功夫。其实多样化是一种态度、一种过程,不是最终目标,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为了体现不一样的方法,对其他一些思维层次较低、思维过程烦琐的算法也不敢说“不”,对其中一些思维方式灵活、过程简单、层次较高的算法也不敢推广,而采用了“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的方式。表面上看,教师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实际上小学生的分析、鉴别、优化能力还尚欠缺,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倘若每个学生仅仅掌握自己的方法,思维能力就很难继续提高。
该教师把多样化理解为越多越好,只注重量的堆积,忽视质的提升。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人教版教材为我们呈现了许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维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多样化,不仅仅要让学生得到自己喜欢的方法,还应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提高。当然,解决问题最优化不是由教师来推荐的,而应是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运用,得到比较好的方法。
案例与反思三:情境的运用与思维的培养
教师丙教学人民币的认识,首先出示情境画面:一位小朋友问售货员阿姨:买一个闹钟需要多少元?阿姨回答:10元。小朋友递给阿姨5元,阿姨说:小朋友,这是5元,不是10元,买东西要先认识人民币。当时班上的学生都大笑起来了。还有的学生说:这个小朋友真是大傻瓜。事实上,一年级的小朋友早就认识5元、10元,根本不会出现上面的场景。这种偏离生活的情境、人为编造的谎言最好还是不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最为流行的说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不作加工、照搬生活场景,情境设计过于生活化,偏离了数学思维。数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应用性的情境要做理性的加工,生活化的问题要做数学化的处理,让有利于学生探究的素材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以防无关因素的干扰,影响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应该从概念与计算等各方面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实践的机会,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周围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魅力。所以,教师也常常精心创设各种情境,由色彩鲜艳的画面、形式多样的表演、生动活泼的语言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得到激发,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情趣。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于平庸、过于花哨甚至胡编乱造的情境充斥着我们的数学课堂。
案例与反思四:思维的活跃与提升
教师丁教学二年级加、减法的估算时,在学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后出示了以下信息。运动鞋(19.00元) 茶壶(41.00元) 电话机(52.00元) 裤子(68.00元)如果让你挑选两样东西,你准备选什么?大约需要多少元?显然,这一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回答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实际回答时多种多样,有选运动鞋和茶壶的,大约60元;有选电话机和裤子的,大约120元……学生畅所欲言、意犹未尽,教师遗憾地宣布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只能到此为止。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反应是强烈的、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但是这样就够了吗?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历的是同一层次的思维,答案的多样是同一思维策略外在形式的多样,学生的活跃只是浅层的活跃,学生的高昂只是外在肢体上的高昂,缺乏的是更深层次的思维。因此,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应随意选其中几个问题,如估算运动鞋和裤子的钱,再估算电话机和茶壶的钱,思考为什么同样是90元却只能买到运动鞋和裤子?从而促使学生反思:19比20少一点,68比70少一点,所以加起来就比90少一点;而41比40多一点,52比50多一点,加起来就比90多一点。显然,相对于前面的教学,这样就不仅仅是外在、肤浅的数学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思维的深刻训练。透过这活跃、自主、独特的背后,我们应注意到:如果数学课堂缺少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学生的数学思维就缺少了实实在在的挑战。
总之,我们的教学要理性思考、精于取舍,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细心反思,一定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无限色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