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音乐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
【作者】 张会军
【机构】 甘肃省酒泉市东苑学校
【摘要】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总要的作用。恰当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创造优美的意境,加强学生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激趣启智
语文是一门闪耀着人文光芒的学科,要让语文成为人文的歌手,诗意的栖居,让课堂充满诗意,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飞扬地激情。音乐,便成为点燃学生激情的有效媒介。
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好的文章有音乐般的韵律美和旋律美,生动的课堂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和结构美。无疑,将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引发学生联想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总要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之谈。新课导语是一堂课的前奏曲,其目的是激趣启思。若能设计一个具有创意、富有魅力的教学引言,做到先声诱人,引人入胜,就可奠定这堂课的成功的基础。而音乐有着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作用,它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意境中,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给本来枯燥的课堂谱上跳动的音符,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朱自清的《背影》,融合着作者丰富的、深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充分体现了父对子满怀热望的慈爱之情。在讲课时,我先请学生唱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接着讲道:“同学们,这首歌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妈妈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辉煌的称呼,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父亲还是母亲对子女都充满着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然后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看着课文,听着声情并茂的朗读,整个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可见,教师借音乐导入,即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使课文一开始,就直抵学生心灵。
二、配乐朗读,丰富体验激发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现行教材文情并茂,或喜悦,或悲伤,或激昂,或深沉。如何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音乐伴奏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三峡》时,可配上古筝曲《高山流水》,古朴的语言,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使学生几乎忘记了古文的艰涩,忘记了学古文时的痛苦,悠悠一篇古文,在音乐的奏响中,象一幅幅渐展渐开的山水卷轴一般,那么清晰地投射到他们的心海,他们大声地诵读着、品味着,不觉地吟哦起来,心神为之所动,竟然也学得轻松而美丽!
一曲《折杨柳》,羌笛声哀怨悠长,委婉凄美,把你带到古柏森森、风鸣萧萧的古战场,让你尽情领略大漠边关的离愁。在这种背景下朗诵王之涣的《凉州词》,可拉近学生与古代戍边将士的情感距离,有助于他们了解、感受士兵的思乡情怀,体会悲而不失其壮的苍凉慷慨。
这样给课文配上音乐,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能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引起联想,再现情景激发想象。
研究表明,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欣赏音乐能使人的想象插上翅膀,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潜能。乐圣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大发明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在学习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活跃的想象和联想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形象欣赏的深化能起显著的作用。在语文课中,特别是在赏析文学作品时,适当地播放些相关音乐,把教学内容和乐曲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比如教《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穿插播放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曲子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封建压迫憎恨、反抗的中心,与《孔雀东南飞》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或高亢或低沉,或急促或悠长,或强烈或轻柔,高低起伏变化不一,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能有机地结合。在讲到长诗的结尾部分时,长笛的华彩旋律,结合着竖琴的演奏,把音乐带入了神仙境界。再加上在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独奏小提琴重新奏出了爱情主题,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想象———梁祝双双化成彩蝶,翩翩起舞,人们歌颂着他们忠贞的爱情,憧憬着自由美好的生活。由此,师生们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又从梁山伯与祝英台联想到课文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这时,学生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鸳鸯相向鸣、彩蝶恋花舞的美好景象,师生们又驾驭着音乐联想的翅膀,眼前浮现出林黛玉、牛郎、织女、孟姜女、白毛女……
配曲结课,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优秀的结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音乐结课可达到这一目的。学习《第一堂课》时,随着课的深入,学生逐渐被祁瑞宣老师的爱国之心所感染,自身爱国情感也达到高潮。此时,若播放《我的中国心》结课,课文与音乐,文情与乐境,水乳交融,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读诗、品诗、诵诗中深切感受到诗人李白和友人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感,结课时要是配以乐曲《送别》,学生会仿佛身临其境,更真切体味到老朋友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这既可再现了课文内容,又升华了主题思想,从而产生意味无穷的情感力量。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音乐的成功运用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笔者相信,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随着教师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运用音乐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运用音乐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必将不再是阳春白雪和者寡,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也必将会在音乐声中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作者简介:张会军,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97年至2008年于酒泉市清水中学教师;2008年至2012年酒泉市第一中学教师,现酒泉市东苑学校教师。酒泉市学科带头人、区级优秀班主任、区级青年教学能手、肃州区教育系统通讯员。国家级优质课二等奖、区级优质课二等奖获得者,全国感恩书信大赛、“创新杯”全国学生征文大赛、全国汉语作文考级大赛、甘肃省“我的梦,中国梦”书信文化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酒泉市第八届书信文化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先后指导150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作文大赛中获奖,8名学生作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在省市刊物发表论文4篇,区级以上获奖论文12篇,有50余篇校园通讯在国家、省市级以上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