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作者】 杨东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摘要】: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随着新课程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观念更新后,课程实施者的创造性工作多了,学生的生活更有朝气了,社会气氛开始变了,课堂教学也更加精彩了!为此,我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做了几点尝试。【关键词】新课改;数学课堂;观念;教学形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非常关键。到底设计什么样的“开场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方式。为了让单一的课堂回归生活,我在上《打折销售》这一课时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同学们,每到换季的时候,我们逛商场看的最多的字眼就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打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打折销售》。”由于和生活非常贴近,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经常用“设疑式”开场白,“悬念式”开场白,“趣味式”开场白,“比喻式”开场白等。
二、教师的观念更新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学生会学,最后达到不需要教。 新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精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三、努力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生机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创新意味的教学氛围。
四、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彩的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2、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3、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五、大胆开放课堂,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由前台的“演员”变成幕后的“导演”。学生可以从讲台下走上去,由台下的“听众”变成台上的“演员”,也可以下位去和别的同学讨论问题。让学生由静止的被动的“录音机”变为去捕捉知识信息的“摄像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六、巧妙设计习题,让学生挑战无限
思维的刺激、调动,很大程度上要看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设计一些开放式、探究式或一题多解的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相互提问,解释、争辩来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面对新课程目标,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是否剖析和研究过?对教学反思是否养成了习惯?当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时,关注过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性吗?注重过学生心理健康和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吗?我们应该从偏重课堂教学具体环节程序的设计开始向注重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努力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展翅翱翔!
�际�p ���p$$�!,因此,指导学生指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并且获得收益。
3、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从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
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应该连接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他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他们人文素养,陪伴其一生。
���@� ��p$$�!。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