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魏刚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龙池乡初级中学
【摘要】教师必须学习提高自己,擦去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污渍。把自己的课堂设计成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小天地,让学生在这个小天地里快乐的生活。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引领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掌握知识的源泉。【关键词】初中物理 有效性 情境 课堂 问题 实验
新课程要求“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不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创设物理学习的良好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精心创设物理学习的良好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每节课的教学应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开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若从学生身边的物理事实和现象创设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物理的现象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知所要进行的学习是很有意义及有用的。
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习的效果。优质的物理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2、源于生活,提出疑问,引入课题
学生对某些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而这些现象又不便在课堂演示或观察,教师可以从列举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开始引入课题。
3、勤于思考,理论实践,引入课题
创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物理教学情境,注意挖掘物理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序地思考与解决物理问题,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例如: 教授“电磁感应”时,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可以产生电呢?”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运用物理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物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趣。教师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中可以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的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在讲功率这一课时,我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模仿速度的教学方法,举例:起重机和人把同样多的砖搬到四楼,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不同,问学生做功快慢一样吗?哪个做功快?如果用起重机和人往四楼搬砖,同样时间哪个搬的多,哪个做功快?学生能轻易答出。老爷爷和小孙女上楼,体重不一样,上楼用的时间不一样,谁做功快呢?给出具体数据,很快学生想到算出一秒钟谁做功多?顺理成章的得出功率的概念和公式,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挥。
如在《惯性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比在木板表面先后铺上毛巾、棉布表面上通过的距离长?”又问:“小车在玻璃表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距离又怎样?为什么?”再问:假如小车在很光滑的的物体表面上运动又会怎样?”。这样,运用层层递进的问题意识将学生导入一种置身于充满学习物理科学的探究环境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从而对惯性定律有了更深、更透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能够激活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
四、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注重实验教学从实验中得到结论。然后理解形成记忆。如果一味的死记硬背的物理知识学的不扎实、记的不牢、用的不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液化的教学时,我前一天布置时对学生说:在自家水箱里冷藏一瓶啤酒或冷冻一瓶矿泉水,第二天拿出来放到桌子上,过一会儿观察瓶子的外表面会出现特别奇怪的现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做完这个小实验后,印象特别深刻,再讲液化学生易于理解。不然纸上谈兵怎么讲仍有一些学生感到茫然。课堂上给学生设疑,激发回家做实验的愿望,实验做了教师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边玩边学轻松达到学会的目的。关于物态变化的教学,单纯讲解一个概念一讲就懂,但全部学完后你会发现,好多学生把六种物态变化混为一谈,区分不清,分得清有些也是死记硬背,问题关键还是不理解。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的印象没有自己研究时对问题的理解消化印象深刻。再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准备两只乒乓球,喝饮料的吸管到处都是,用两本书把乒乓球架起来,用吸管在中间吹,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和教师演示是不一样的,一来激发学习兴趣,二来边玩边想这是为什么?达到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说实验现象的预期目的。
“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社会。”知识源于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中兴趣盎然,主动投入就需要我们更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充分感染学生,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有效教学。
count� k'<p$$�!=EN-US>[1]谢上可.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194.
[2]孙永.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 新课程(上),2011,12:12.
[3]央宗.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 成才之路,2013,30:88.
[4]王宗茜.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研究[J]. 才智,2012,15:205.
[5]杨永.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5:170.
bidi�2 tfp$$�!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 mso-bidi-language:AR-SA'>;当a-b的值最大时,即为29-1时,ab的值最小为(30²-28²)÷4=29。数学教学的知识内涵相当丰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让数学思维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训练,形成更严谨、更科学的数学方法。
二、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实践探索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三、建立新型学生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如在教学初一数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可以从学生身高的比较开始,引入学习内容,并请两个同学演示。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当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教师再进行深入的讲解,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就能自主探索到角的比较方法。再次,教师应从课堂的权威、法官的身份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放大学生的创新之举。师生之间既有知识的交流,还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教师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教师进行探讨、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