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课堂既需浓妆,更需淡抹 ——浅析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

【作者】 李秀萍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学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打破了历来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把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并收到良好效果。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如不加以有效改观,势必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思考,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该合理、恰当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既需“浓妆”,更需要“淡抹”。

  一、盲目追求课件的表现形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课件的确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课件中去,使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而且界面过于华丽、主次不分,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多媒体效果有时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变相进行“满堂灌”,忽视了师生情感交流

从课堂构成者的关系来看,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又有感情的交流,而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而今天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我们还应更多地关注师生和谐的情感交流。一个微笑或一句鼓励的话语,给学生的激励往往比我们教给他们的任何知识都要深远。然而,在当今的一些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完全指望通过多媒体这一中介物来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照电脑读课件,往往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情感交流,而学生更多关注的也是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眼睛盯着的是多媒体演示屏幕,脑子里思考的也仅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几乎忘记了还有一个曾令他们羡慕、敬重、喜爱的老师的存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只有多媒体,人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

    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从老师的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和启发,这种无声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老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三、媒体形象代替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想象

在语文课上,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课文内容,选取许多图形图像制作课件,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再者,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的必然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脑子里所形成的语言形象的必然差异性,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这种差异会显得更加明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岂能无视阅读和认知规律而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

 四、以试听代替朗读,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但是长期的教学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悟出,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培养语感

五、课件统治语文课,忽视培养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的,教学内容是老师选定的,教学程序是老师设定的,问题和答案也是老师设计的,一些语文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对学生难懂的地方都通过多媒体途径,形象生动地进行展示,使学生轻易地获得了所有要掌握的知识,这样无止境地降低难度,更多的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余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缺乏由教师引导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和思维过程。而教师单方面的一味播放,学生成了热闹的看客,教师没有启发式教学,没有了循循善诱,而是把学生一步一步引进或逼进课件这个“笼子”里。课件的思维模式就是教师的思维模式,也是学生的思维模式,老师毫无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毫无个性思维可言,毫无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种种例子表明,只有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的关系并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使它们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它的积极作用,但若运用不当,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我们应当综合利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尽量让我们的课堂“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