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作者】 蒋启宣
【机构】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初中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让我们愈发重视人的科学素养,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确实迫切的需要提高我们人民的科学素养,国家要昌盛,人民要富强,我们都得依赖科学技术这第一生产力。但是,对科学素养的迫切需要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摒弃对人文素养的需求,就如同人需要左右手俱全才会完美一样,科学素养只有和人文素养结合,才会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怎样在教育中对我们的受教育者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就是一个值得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深思的问题了。【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毋庸置疑,一个人在中学所接受的教育在他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我们发现,因为“升学”这个急功近利的学习目标,使得教师——这个教学的主导者,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重知识,轻内涵的角色,所以也导致我们学生往往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成了一味追求分数的机器。怎样让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得到提高,我想我们语文教学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
韩愈早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历来都不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还不错的分数,我们是播撒文明的人,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进而让他们学会追求美和创造美,并借助这种“美”的体验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易经》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中国古代即明白用人文来教化天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能通过潜移默化,积淀于人心并时刻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东西。它蕴含了丰富的理性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包含仁爱思想,悲悯意识,崇尚自然,诚实守信等。它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多为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作品,从先秦两汉到唐宋元明清,从近现代到当代,虽然作品的体裁和题材不同,但这种人文精神确是贯穿始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做的,就是通过课堂向学生渗透人文思想。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很多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在这里我想以孔、孟为主的儒家思想为例,探讨一下怎么教导我们的学生汲取当中的精华来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首先,从《论语》和《孟子》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孔子、孟子的仁爱胸怀。“仁”是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观点,它统率了义、礼、智、信,并展开为忠、恕两面。 “仁”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然后把它扩充出去,推己及人,进而使天、地、人、物、我之间情感相通,痛痒相关,成为一种普遍的同情心与正义感。
今天我们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对什么叫做孝敬和怎么尽孝,他们的概念很模糊。他们也爱自己的父母,但因为成长环境的关系,他们大都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怎么去爱父母,更不用说爱他人了。在《论语》中,孔子是这样回答子游关于“孝”的问题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很多人认为自己赡养了自己的老人,就算尽孝了。孔子也说了“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也就是说,所有的动物都有这样的心,犬马也知道养它的长者,那这就叫做孝吗?所以孔子提出一个很深刻的命题,“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你只是让父母做到衣食无忧了,你如果心中对他没有深刻的尊敬,这和动物有什么分别?所以,告诉学生,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要有这份深深的敬。我们还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们,晚上父母下班回家时给他们送上一杯热茶是尽孝;看到父母在沙发上睡着时为他们盖上一层棉被是尽孝;在父母有了烦心事时平心静气听他们唠叨也是一种孝道。事无巨细,关键我们心中对父母要始终怀着那份敬意。我想,有这样的孩子,父母一定觉得很舒心,那也就证明了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要求我们一方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启发帮助别人,让别人站得住;自己通达了,同时也启发帮助别人,让别人去通达。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就是尊重、宽容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儒家的经典时就不要忘了告诉学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从为自己身边的人比如同学着想开始,学会尊重、宽容别人,那么自己收获的也是一份尊重、一份愉悦!而不用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够或不好遭到别人取笑。
另外,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读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人应当具备独立的意志和人格。读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无论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维护人格尊严。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即使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的严酷时刻,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道德价值。
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孟子, 学到《离骚》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有“怒发冲冠,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还有“开劈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郑成功,还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都不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唤起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教会他们忍辱负重、笃行民族大义!鼓舞他们奋起抗争,完成振兴民族、富国富民的大业。!
……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还有宽厚待人,与人为善,以诚相见,守信重诺,以德报怨,和为贵等,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导学生汲取其精华,也要教会学生与时俱进,懂得反思哪些是该摒弃的,比如,儒家思想教人们谦和恭敬,在现代竞争时代,“狼”来了,就不能做温顺的“羊”,通过反思,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赋予人文精神以新的内涵。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告诉我们:语文课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等,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与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真正成为适应发展的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