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 区翠园

【机构】 广西柳州市鹿寨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通过十几年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寓智于教、寓乐于教的方式,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
【正文】

妙用导语唤起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而每节课的巧妙导入就是让你的学生喜欢的第一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格言用在语文课教学上再恰当不过了。一篇文章精彩的导语,往往能使学生对整篇课文兴趣倍增,印象深刻,马上同老师一起找到上课的感觉。相反,如果开头欠佳,则常令学生不知所云,精力分散,老师的发挥也理当所然受到干扰,水平也就大大打了折扣。所以,要想学生对你的课“一见钟情”,教师必须注重从头开始,精心设计好每篇课文的导入语。

例如,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刑场上的婚礼》,我对此课设计的导语是:“刑场,杀机四伏,血雨腥风;刀光闪,人头落地,枪声响,魂飞九天,令人毛骨悚然。婚礼,洞房花烛,喜气盈门,令人心旷神怡。刑场,婚礼,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联结在一起呢?刑场上怎么举行婚礼?谁的婚礼会选择在刑场上举行?然而,同学们,这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拉开历史的帏幕,来看看这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吧,来为这一对忠诚的革命伴侣的崇高爱情而祝福吧!”

这则导语短句富有强烈节奏感,牵动每一个学生的神经,气氛显得既紧张又宁静,字字铿锵,扣人心弦,将所有学生的心牢牢地拉倒文章中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好课就是一次成功的演出。而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那么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演员被你的导入所吸引并产生共鸣呢?这就需要“妙设意境”。“妙设意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鲜明生动的感受。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导入才能让同学们尽快把握住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呢?我是这样导入的:“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锈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传世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诞生了,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这些文章震烁千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词人笔下的赤壁,聆听诗人心灵的独白......

同学们为我营造的意境所感染,马上就领会了这首词,而且当堂把这首词背了下来。再如在上《雨霖铃》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在多情的柳永的心里又有怎样的一番感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领略一下婉约派大词人笔下的工夫,感受诗人独特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毫无雕饰,只是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但是却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幽默语言培养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显然,语文的教学中不能缺少幽默的语言,恰当的运用幽默性的语言能唤醒学生因几堂课下来而处于沉睡状态的脑细胞、神经细胞,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而开阔活跃的思维正是创造力的源泉。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误解和不当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大的激发力,会使人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幽默语言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适当地幽默能唤醒学生因几堂课下来而处于沉睡状态的脑细胞、神经细胞,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而开阔活跃的思维正是创造力的源泉。例如《守财奴》一课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葛朗台终于到了弥留之际,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但他仍然每天坐在密室前守候着满屋的财宝。分析这段情节时可以这样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葛朗台仍然“坚持工作岗位”,可见他守财奴的性格生死不变。“坚守工作岗位”是个褒义词,一般只用于社会工作领域,表现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不擅离职守的可贵品质,而这里用来形容葛朗台这个守财奴看守密室这一行为,以突出其守财奴的性格。正话反说、明褒实贬将褒义词用在该贬的事物上,将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走进生活体会学习兴趣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真正让学生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发掘其语文学习的潜在能力,进而让语文生活化、生活与文化成为可能,最终建立科学的生活语文教学观念。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越来越感受到语文教学的苍白无力和无可奈何。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广告铺天盖地,良莠不齐,一些广告词本身就有错误,比如,滥用成语,错别字,语法错误等,严重影响了在校学生。在一次考试中,班上25个学生有16个把“刻不容缓”写成了“咳不容缓”,12个学生把“引以为荣”新城“饮以为荣”。面对这种良莠不齐的广告语,作为高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应以何种态度来看待广告?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反映十分积极,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回家,便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留意各种媒体和各种广告宣传牌以便收集资料。最终整理出了一些广告语中的错误,如屡见不鲜的错别字,“有(油)备(杯)无患”;“合(盒)情合(盒)理”;“其(骑)乐无穷”;“一(衣)鸣(明)惊人”;“无微(胃)不至”;“无懈(鞋)可击”……还有语法错误,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是脑白金”,此句广告词就犯了前后矛盾的语法错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真正体会到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乐趣,原来语文天地真是其乐无穷。

五、结尾巧设悬念回味学习兴趣

课文学完后,若在结尾处设下巧妙的悬念,不绝于脑的思考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处,让学生们展开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老师趁热打铁:“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虽然结束,但是这个悬念却久久不能让他们的思绪平静下来,学生自然地展开对比和联想,懂得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这样既突出了善和恶的爱憎教育,也发展了思维,一举两得。

总之,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学习语文尤其要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入境入情的讲解,绘声绘色的描述,会像磁石一样开启智慧的门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动心、动情,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