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作者】 马俊

【机构】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朗读,朗读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口语训练,为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方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我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出现自然界与人世间的生命过程是共同的,是相通的。这样去诱发学生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涌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让学生在自读、评读中有所感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也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评,哪儿读的好,哪儿读的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如《船长》一文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境界与性格特点,哈尔威船长那种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心中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的那种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与崇高精神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因为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可以帮助学生悟出文中的真谛。如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把全诗通读完后,老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通读古诗,同时配以轻音乐,听完后,没让学生睁眼,而是静等半分钟,再让学生把自己脑中的图画勾勒出来。结果学生的描述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幅生机盎然的农村生活画面已经印在他们的脑子里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四、挖掘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
  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一个苹果》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当时战士们有多渴。在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此时尽管每个人都干渴难忍,但想到别人也很需要水,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应该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这是何等的阶级友爱精神。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情况下,而一个苹果传递了两圈还剩下大半个,这一感人的情节让人钦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更能做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突出读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受,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