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作者】 张晏

【机构】 四川省西充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这样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学生学得更快乐。
【关键词】兴趣 探究性情境 激励 探索性问题 操作性情境
【正文】

兴趣是指引人去认识事物,寻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它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最有影响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反之,丧失了这种兴趣,求知味同嚼蜡,是不会出好成绩的。看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创设探究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思维为主线,以学生探究性的学为载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各个不同侧面和不同方向去探索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造游戏性情境,激励学生的实践兴趣。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和小学生爱动、爱新、爱奇、爱胜的思维特点,创造游戏性教学情境,把新知识用到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在游戏中学到新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简直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魂。”对学习入迷才能打开思维的大门,作为教师,要善于用游戏性情境激励学生的实践兴趣。

三、通过新颖活泼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严密,教学方式新颖活泼、灵活多样,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平均分一节中,先讲一个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在唐僧取经的路上,孙悟空摘了6个桃子,唐僧要把桃子分给三个徒弟吃,怎样分合适?(让学生动手分分看)唐僧分的是:孙悟空3个,猪八戒2个,沙僧1个。沙僧对对唐僧分的有意见吗?(有)有什么意见?(分的不公平,有的多,有的少。)怎么分没有意见?请一名学生假扮唐僧重新分,老师指出像这样分的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这个故事,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而得出结论可引起学生兴趣。

四、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认识到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五、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六、创设操作性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

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对一些实际数学问题通过他们自身动手去体验、组织语言,通过他们动手动脑从而获得学习成果,这样既能巩固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素质教育的理论内容告诉我们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辅助地位。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的实践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