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
【作者】 彭正仕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龙山中学
【摘要】许多学生在谈及物理课时,都会说“物理难学,枯燥乏味”,归根结底都是“应试教育”埋下的祸根,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过分的追求考试分数,让物理学科变成了公式,定律,让物理知识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脱离了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困难。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乐趣被无情扼杀了。【关键词】物理;新课程理念;生活
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中提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物理教学就应该和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能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又能够感叹自然界的神奇与奥秘。以下是本人十几年从事物理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从生活的现实世界拉入教材的抽象世界
怎样才能把孩子们从生活的现实世界拉入教材的抽象世界?是每个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需要教师平时更多的留意观察生活,注意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还得将它与物理课程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小小的“生活案例”,可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例如:夏天“冷饮流汗”应用于“液化”教学,还可以延伸到“天气变暖时,屋内墙壁冒汗”,冬天哈“白气”煮开水冒“白烟”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学生可以看到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但教师的恰当引导是课程的关键,教师应该把学生对一般常识中的模糊提升到科学的层次,才能引领学生走进物理课程,走进科学的大门。
二、用生活实例类比概念
波的形成也是个很抽象的知识点。如果利用班级教学的优势,请一些同学模拟波的形成,形象地演示波的形成是由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波的传播只是运动形式向前传播,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两侧振动、不会随波迁移等特点的理解就可瞬间化难为易,印象深刻。
在学习电场的概念时,课本给出的说法是: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学生被告知后,可能会接受,但并不会心服口服。如果用下面这个事例类比应该能坦然接受。在黑暗的房间里点燃一去蜡烛,蜡烛的周围弥漫着光,视力正常的人能感受到光,而盲人却感受不到,但不管怎样蜡烛周围的光总是存在的。同样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也是因为我们没有感受电场的器官,但我们可利用试探电荷来检验电场的存在。
三、让教材更贴近生活
教材的编写注意到了知识的整体性,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及兴趣,教材通常从知识导入,距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教师就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的备好一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课。不一定要拘泥于教材,可以自己编排教学案例,让学生感觉更加贴切,理解更加容易。我们也称为“备学生”,这可是教学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因为你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设计出符合他们的教学案例。
四、回归生活。
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到与自己所探究的知识有关的环境中去,而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角色走到学生中去,共同研究问题。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例如,近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紧张局面,拉闸限电现象常常发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大胆鼓励学生到各街道、工厂、企业等地调查研究,了解实际用电情况,带学生到发电站、变电所了解电的产生、传输等电学知识,寻找解决紧张用电局面的方案和措施,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在亲身实践中去学习。这样,把学生放到开放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物理知识与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既培养了兴趣又开拓了眼界。
五、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
重大社会问题具有比较高的关注度,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会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如这次日本地震,导致“福岛核泄漏”,涉及了环境保护、能源危机,能量等物理知识,核泄漏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学习了有关能量的问题后,可以和环境保护相联系,让学生通过网络与各种媒体了解环境污染情况。这样既使学生增长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再如“我们能建造成一个核电站而不破坏环境吗?”,引导学生从利益与风险、安全两大论题进行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民主意识、科学评价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六、习题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在课后习题上有很大的改进,很多习题更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在练习上也可多设置更具开放性、更生活化的题目,避免一味的斜面小球等枯燥物体。通过解决开放性习题,学生更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教师也更能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物理原理,是否能真正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这是在纯粹的公式题中无法实现的。如人教版必修1中《加速度》一节中的习题2,要求学生判断有没有符合以下说法的运动。如果有,请举实例说明。通过学生的作业发现,每位同学都通过自己的思考,给予了很生动而实际的回答。其中也曝露了很多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的错误,这为下一步教学指明了方向。
七、生活中注意观察总结
生活中很多现象是与物理息息相关的。如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学生关注F1赛事,可引导学生去了解其中的很多在物理课堂上已经学过的技术术语在这里的应用,如加速度、空气阻力、防抱死制动系统、下压力、撞击测试等等。现场观看大型焰火表演时,能强烈感受到爆破声音的滞后;火车、高速行驶的货车鸣笛经过时的多普勒效应也是很明显的;乘坐汽车拐弯时的离心现象,洗衣机脱水时的共振现象等等,都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各种途径的努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没有物理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社会的高度发达。这样的物理课堂,一定能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日益浓厚。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战胜学习物理中遇到的困难的动力和能力,也能更好地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而不再是“花盆”中的一株株小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