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正确把握略读教学尺度

【作者】 李向红

【机构】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摘要】透视当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略读课文“三化”误区:即:精读化、泛读化、自读化。那究竟怎样上好略读课文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 教学 尺度
【正文】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透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种误区:1、略读课文精读化。2、略读课文泛读化。3、略读课文自读化。那究竟怎样上好略读课文呢?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略”,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教师要怎样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反观当下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却仍存在着无法把握“精”、“略”之度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着力呈现“略读课文教学四步走”策略探究过程,力求引发共同的思考。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现结合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简化目标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很明确: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如此,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精简,力求“一课一得”。教师可以根据每篇略读课文的特点,参照“阅读提示”设计一两个重点问题,也可从了解学情中产生,根据单元重难点确立,还可以从课文内容上或是表达方法上归纳出,不管从那一个角度确立目标,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验语文的丰富多彩,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三个儿子》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执教者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确立了这样的目标:自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儿子的那些不同,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再让学生结合写作实际,谈谈写作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
  2、粗化结构  
  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2)说说“有什么感受”。(3)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由此可见,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也该求“粗”,建构简约的教学框架。如四年级上册的《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读感悟。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的《彩色的非洲》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
  3、活化教法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起承载着深化单元训练重点的任务,同时它还为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提供了实践机会。要想提高实效性,阅读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
  (1)模块整合,加深体悟。
  主题阅读即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及多篇文章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如人教版第四册第一组课文以“春天”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  
  (2)捕捉重点,精略互融。
  虽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详略结合、层次鲜明,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如何去捕捉教学重点,“简”中突出“精”?不妨从单元导语入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每个主题单元前都有导语。导语像一条线索串起同一主题的一组课文,建立了学习内容与情感的关联;导语明确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体现了教材对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重视。一位优秀教师在执教《雷雨》教学时,抓住“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一富有语言感染力的细节进行重点指导。 
  (3)比较异同,开阔思路。
  充分开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比较。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第十一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第九册《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4、宽化拓展
  略读课文十分重视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如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文本补白、情感升华、课外阅读等。学生在自读自悟和交流汇报中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描写的精彩绝妙、感受文本呈现的生动形象、习得写作的基本方法,也培养了学习的基本能力。略读课文阅读的要求较之精读课文略低,又少了许多烦琐的头绪,气氛显得轻松自如,这为师生的个性发扬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因而略读课应该是最具特色的语文课。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平台,大胆放手,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在略读课中熠熠生辉。
  综合以上几点思考,体现了略读中仍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弊端,作为一线的老师,更需要能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学;略读教学的作用还应该具有多重性。再者,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课文应力戒课堂上“光说不练”,“嘴皮子功夫”突出的缺憾,应该要有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因此,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的作用小,阅读课文重要,略读课文更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