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作者】 陈端军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摘要】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政治教学;新课改;观念;创新意识;能力
【正文】

一、树立创新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的关键在教师,而教学观念创新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为此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容器;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树立起“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的发展;承认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此为衡量教学的重点。

2、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观

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没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既缺乏双向交流又缺乏多向互动,更谈不上反馈,造成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受到压制。鉴于以上弊端的存在,我们应该建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态。

开放式教学观表现为对教学方法进行开放(改变过去那种僵化、陈旧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代之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性”、“发现法”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时空进行开放(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少地占有时空,而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还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努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使学生独立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对课堂权利进行开放(在开放性课堂里,学生享有受到尊重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

3、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惟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满堂灌”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鼓励其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创新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才能使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生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开拓,勇于创新,让创新教育之花更加灿烂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