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 张 迪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标体系下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已经实施多年,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少玩的多、课堂教学资源严重浪费等等。如何解决课堂形式化、低效化问题,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教学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打造 高效 信息课堂
【正文】一、拓宽课程的知识面
1.打破课本内容的束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划分为六个模块。一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从课程的这种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培训编程人员、传授应用软件的使用升格成今天的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每个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来。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跟信息技术行业及其发展有关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和深入学习,例如竞争、营销、广告、黑客、信息战、股票、融资和价格策略等。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兴趣情况进行引导。因为计算机网和交通网在流量控制和路由选择上的原理是近似的,通过对交通网的剖析和研究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的理解。总之,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增加其它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已经渗透到很多学科领域。任何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涉及到应用领域的多个学科,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的结果。不论是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智能控制还是工程计算,甚至包括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都不是单纯依靠一、两项技术就可以完成的。例如,现今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传媒和通信三大领域的最新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技术。其它自然学科和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一样,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有着同等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些道理:首先,作为一名受到良好教育的未来的科学工作者或工程师,应当重视所有自然科学的进步,因为它们的进步会对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次,通过自然学科的学习,可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求解过程。
3.增加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是一个社会人。作为一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应该对信息技术学科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和国民经济的作用以及哲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作用等内容有所了解,应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历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业责任、风险性和可靠性、信息管理学、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高中的政治课程已经包含了相当多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端正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1.问题引导,有效教学的“前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想学、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巧置任务,有效教学的“节拍”。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普遍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巧妙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或形成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多层次任务,任务设定由简到难,逐层递进,通过分层的任务设置与同学间的合作互帮,让每一位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启发工作,如在某个操作前或操作后提出问题进行指引,对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步步深入,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3.协作学习,有效教学的“主旋律”。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这恰好和有效教学所提倡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相一致,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来提高学习效率。
4.课外扩展,有效教学的“高潮”。有效教学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应该在课堂外进行延伸。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课堂内很多知识来自于生活的积累。现在的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担当着培养具有信息素养人才的重任,更应该强调“做”,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活动中,亲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找到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课堂的有效教学犹如在谱写优美动听的乐曲,生动有效的问题引导,是她的“前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任务的设置,是她的“节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协作学习,是她的“主旋律”,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课外扩展,是她的“高潮”,学会学以致用、用以致学,评价的多样化,是她的“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
1.打破课本内容的束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划分为六个模块。一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从课程的这种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培训编程人员、传授应用软件的使用升格成今天的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每个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来。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跟信息技术行业及其发展有关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和深入学习,例如竞争、营销、广告、黑客、信息战、股票、融资和价格策略等。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兴趣情况进行引导。因为计算机网和交通网在流量控制和路由选择上的原理是近似的,通过对交通网的剖析和研究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的理解。总之,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增加其它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已经渗透到很多学科领域。任何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涉及到应用领域的多个学科,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的结果。不论是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智能控制还是工程计算,甚至包括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都不是单纯依靠一、两项技术就可以完成的。例如,现今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传媒和通信三大领域的最新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技术。其它自然学科和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一样,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有着同等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些道理:首先,作为一名受到良好教育的未来的科学工作者或工程师,应当重视所有自然科学的进步,因为它们的进步会对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次,通过自然学科的学习,可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求解过程。
3.增加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是一个社会人。作为一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应该对信息技术学科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和国民经济的作用以及哲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作用等内容有所了解,应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历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业责任、风险性和可靠性、信息管理学、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高中的政治课程已经包含了相当多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端正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1.问题引导,有效教学的“前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想学、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巧置任务,有效教学的“节拍”。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普遍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巧妙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或形成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多层次任务,任务设定由简到难,逐层递进,通过分层的任务设置与同学间的合作互帮,让每一位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启发工作,如在某个操作前或操作后提出问题进行指引,对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步步深入,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3.协作学习,有效教学的“主旋律”。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这恰好和有效教学所提倡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相一致,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来提高学习效率。
4.课外扩展,有效教学的“高潮”。有效教学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应该在课堂外进行延伸。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课堂内很多知识来自于生活的积累。现在的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担当着培养具有信息素养人才的重任,更应该强调“做”,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活动中,亲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找到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课堂的有效教学犹如在谱写优美动听的乐曲,生动有效的问题引导,是她的“前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任务的设置,是她的“节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协作学习,是她的“主旋律”,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课外扩展,是她的“高潮”,学会学以致用、用以致学,评价的多样化,是她的“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