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对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玉海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学区黄青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学困生的进步对班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道:“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开展赏识教育,让学困生重新找回自信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新课改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开展分层教学,让学困生有所收获,是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传授阅读方法,让学困生正确有效阅读,能够为他们的自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开展赏识教育,让学困生重新找回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只有当学困生产生了一种对自己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才能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如果我们以热情、积极的态度去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去阅读,肯定会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同时赢得与同伴平等相处的空间,并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激发努力向上的勇气,产生阅读的欲望,克服畏难退缩的情绪。
  著名教育家巴特尔说过:“老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熔化。”爱心可融化心灵之冰,开启智慧之门。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用爱的春风去抚慰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要结合课文的讲述对学生开展人生理想、是非观念、意志力与忍辱力等方面的教育,要用文本中的美好事物和感人情节来吸引学困生,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师用赏识的眼光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会有明显的效果。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予以肯定、表扬。即使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亲切的目光,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意和信任。一旦他们犯了错,老师应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切忌当众批评、挖苦。否则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增加转化的难度。对这一特殊群体,为转化思想,重树自信,首先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以此作为谈话激励的中心,引导其重塑 自尊与自信。
  有的学困生并非是由于智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家庭情感的原因,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一时难以赶上来,有的是因为偏科,有的是因为心有杂念、不上正道,有的是因为过分溺爱、懒散等等。对于这种种情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除了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心理辅导外,在开展阅读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选择读物,进行心理健康与励志教育。
  二、开展分层教学,让学困生有所收获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反映主体的不同而异,对语文材料的解读同样存在主体解读的差异。教师不能采用“整齐划一”的形式,把“老、大、难”的问题抛给所有学生,要求他们取得一致的理解。这种“固定的标准,是人身心和精神充分发展的天敌”。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实施目标教学的方法,减轻学生因学习任务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乐于去完成学习目标。首先是从认知水平来确定出学生的差异层次,将他们分为优、良、中、差。其次是根据差异层次来分层实施目标教学,如《养花》一文的学习目标是:①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循环、门道、昙花、置之不理、三年五载、自生自灭、一来二去、秉烛夜游”等;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④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层次,鼓励优秀的学生积极完成目标①、②、③后,结合目标④的要求,联系文本内容体会出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对突出文本主题及思想所起的作用;良好的学生努力完成目标①、②、③后,能联系文本内容探究出作者为了突出文本主题及思想,为什么要采用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中等的学生尽力完成目标①和②,能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出“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揣摩出作者运用叙事具体、清楚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极力完成目标①和②,了解“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和本文“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其三是分层完成“思考练习”目标和文本后面的选做题,让学困生也有收获和成就感。
  三、传授阅读方法,让学困生学会阅读
  阅读指导就该从某一读物的具体情况出发,给少年儿童种种的启发,或者给指出些着眼的关键,或者给提出些思考的问题,使他们自由阅读而又不脱离正轨,以得到一定的情感体验。让学困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条件。
  1、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为了让学困生的阅读习惯自然养成,我要求他们每天至少有30分钟阅读时间,并指导这部分学困生按时读书,每天大约阅读多少内容。读完后将所读的文章标题在本组组长的监督下在每天的阅读表册上登记,由组长考察其阅读情况。此外,我还让学生每天坚持20分钟的晨读,以教科书或指定的经典诵读内容为主,国定假期则鼓励学生以自由阅读为主,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困生渐渐地养成阅读习惯。
  2、养成鉴别书籍的习惯。新课标强调,阅读叙事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每要求学生读一本书,我总是指导他们先看这本课外书的序文或者是作者的介绍,编者的前言,让学生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了全书的梗概,才能了解该书有没有阅读价值,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最终目的,学生才能有目的性地去阅读,读好书,读有价值的书。
  3、养成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解惑的习惯。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解惑释疑的过程,当学生把一本书读完并解决了书中留给自己的疑惑及难点,他就读懂了这本书。为此,我经常鼓励他们,要不耻下问,能用工具书解决的自己一定要亲自解决,解决了一个难点实则上就是一个进步,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又有了提高。对于工具书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求他们及时请教同学或请教老师,在阅读过程中把问题解决。
  4、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种田要讲收获,读书也要讲收获,读书笔记就是阅读的收获。为此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凡遇到读音不明确的字、词要标注其读音;凡遇到有争议的句子,要及时在句子后做好批注;或写简要的笔记,或摘录精彩的句子或片段,或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等。读书笔记就是自己的读书收获,经常看读书笔记,就会使自己的语文基本功得以提高,阅读能力得以提高,人生境界得以提高。
  转化学困生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让我们以慈母之爱动其心,严父之爱导其行,人师之爱“点石成金”。只要我们事事尽力,用博大的爱心、炽热的诚心、恒久的耐心去浇灌这些迟开的“花朵”,就一定会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