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教师的情感作用
【作者】 汝传富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初级中学
【摘要】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教师是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教书的机器。情感,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情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它的功能表现出来的。情感的功能与教育教学情感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情感的动力性功能、感染性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等。【关键词】教育教学 教师 情感因素 情感体验 功能 作用 意义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情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怎样,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的功能和作用。下面笔者就简要谈几点体会和认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的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乐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并在教师那里寻找温暖和寻求知识。教师的爱,能使学生把对父母的爱转移到教师身上,从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依恋性。教师还往往把这种亲切感引上正面来教育孩子,使之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出现障碍或错误时,更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独立完成学习过程,使其充分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重新认识自我,也会更加佩服教师,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二、影响学生情感个性成长的诱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希望学生成才的期待上,他们通过笑貌、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关心学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暗含的期待,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它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希望他们进步,一段时间以后,这些学生常常如老师希望的那样进步了;反之,教师厌恶某些学生,对他们另眼相看,不抱希望,结果会致使这些学生破罐子破摔,成绩每况愈下,品行变劣。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如何,直接激发或损伤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引起学生心理共振的感化作用
教师如能善于体察学生的特点、志向和需求,一旦发现学生有松懈情绪就及时勉励,一旦发现学生有难言之隐就及时加以引导、排除。尤其是对那些受人歧视,或因偶然失足而遭人非议的学生更要和风细雨,语重心长地给予启发、呵护,寓教育于关怀和体贴之中,绝不要冷若冰霜,动则讽刺挖苦,恶语辱骂。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进而把自己的教师作为良师益友,相信教师是为了自己好,相信教师说的是真理,从而按教师说的去做。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教材所展示的境界,并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由“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从而产生学好各门学科的持久动力。
四、增强学生活动兴趣的感染作用
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情感“投身”到学生的心灵上,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进而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具体表观为:学生喜欢听自己所敬慕的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是一种交往性学习动机,学生愿意为自己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反之,教师对学生没有真挚的爱,学生也很难喜欢这种教师,进而不喜欢这种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如何,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否。由此可知,教师的情感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机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育的艺术,谈话的艺术,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健康而良好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够造成有利于教育学生的最佳氛围。首先,它能促使教师更多地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看到学生连自己都未察觉的闪光之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才能充分发展的最佳心境。事实也是如此,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时,他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对学生来说,特别是得到教师的好评时,其效果就更大。比如,笔者在课堂上提问后进生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并未回答出,但教师不能因此采取批评或冷淡的态度,而应是耐心开导,引导学生往正确答案靠近,即使学生的回答仍不尽如人意,但仍可以予以鼓励的话语,让其坐下并继续思考,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帮助其寻找解决疑难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信心大增,使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才能使其能力提高。反之,学生心中充满惭愧和不满,根本无心听老师后面的内容,更会打击其积极性,又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
五、树立学生效法模仿的示范作用
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证明,人总是趋向于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也就是说,爱能产生模仿的意向。教师对于学生真挚的爱,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极大的影响作用,学生往往把爱护他的教师这个外在榜样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如性格、脾气、能力、特征,乃至言谈举止,甚至老师的字体,都内化为自己的特点。他们往往模仿自己所爱的教师的行为,效法自己爱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此,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以便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有深厚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是一种纯真、无私和奉献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师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潜力也是巨大的,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都能够充分发挥情感的育人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