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作者】 吕丽梅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光明学校
【摘要】【关键词】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对于正常儿童来讲,生活自理能力一般只需成人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在实践中可逐步获得,不需专门组织起来进行训练。而智障儿童则不同,即使到了接近成人的年龄,他们的自理能力也是大都会很差的,众所周知,刚入学的智障生自理能力都比较差。有些智障生吃饭困难;有的不会自己穿衣服、脱衣服;有的孩子大、小便不知道上厕所;更不要说按时上学;根据天气调换衣服对智障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对于智障儿童进行早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训练,显得极为迫切、必要。可以说,对智障儿童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可促进智障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孩子树立自我形象,可使他们初步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过上较独立的生活,从而减轻家人及社会的负担,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对智障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呢?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有计划地各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网络
教师平时应该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围绕培养自理能力而开展教育活动,力求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一年级常识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内容简单,一个小学生自己在叠被子、系鞋带、洗手帕,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插图,问小学生在做什么,学生回答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叠被子、系鞋带、洗手帕。老师又问,这个小学生做得对不对、好不好,我们的智障生通过直观教学,马上得出结论,说这个小朋友做得对。文中的小学生的行为为智障生树立了榜样。我们的智障生初步明白了自己的事情应该怎样做。对这样的内容,教师还根据智障生特别喜爱音乐儿歌的这一特点,可先采用歌曲《劳动最光荣》来开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教师配乐录音,上课播放,让智障生在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学习氛围中明白道理,或者采取讲故事,讲《勤快的好孩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了深化认识,我还安排一系列生活自理能力比赛。这样,促使智障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学、去做,养成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二、小步子,多循环,着眼于“动力定型”
由于重度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例如:在穿鞋训练过程中,预定每一步骤四课时完成,1——4步完成较好,但第5步用了十课时的时间,可个别学生困难还是比较大。通过教师和学生循序渐进的努力,学生逐渐掌握了穿鞋的基本要领。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
三、运用激励机制,在表扬中展开训练活动
每个孩子都喜欢别人称赞他,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他们甚至更喜欢听到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但由于智障儿童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不是能很准确地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这些孩子对于食物的兴趣是最高的,可以利用食物作为奖励品适时给予孩子们奖励,有时也可以将奖品提升为红花,五角星,最终过度到简短语言表扬。在表扬时,我们从对某一步骤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到达完整步骤的奖励,使激励机制更贴近智障生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四、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智障学生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午餐时总有一些弱智学生心不在焉,饭含在嘴里不咽下去,或者不愿自己吃,吃饭的速度很慢。于是我就扮演熊妈妈来看小朋友吃饭,并教会智障学生吃饭的方法:“我用小调羹舀饭,不多也不少,把饭送到嘴里,嚼呀嚼,咽下去……”我所扮演的熊妈妈还给吃的快得小朋友发五角星。这一招真灵,智障学生渐渐地能独立地进餐了,教师及时对有进步的智障学生给予表扬,巩固其良好的行为。又如,我组织学生开展“找朋友”的游戏,目的是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茶杯、毛巾。首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形象生动有趣的小标记,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喜欢的标记,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然后根据手中的标记去寻找自己的茶杯和毛巾,先找到的智障学生给予表扬。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教给智障学生怎样把手洗干净并用毛巾擦干手。智障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了这些生活技能,同时也提高了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智障生的家长也应积极参加到教育活动中来。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校一致教育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在学校教给了学生怎样洗手帕,家长到了学校之后,我们教师就及时地告诉家长,近阶段你的孩子学了什么,使家长明白,在家里把事情包办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应督促自己的孩子自己去做,只有不断坚持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进步。
在我们常人看来,生活中很多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对于智障生来说却也许是一辈子都难以做到做好的,为了帮助他们缩短与社会要求的差距,只有从身边的事学起,从生活中学习,逐步培养,反复训练,以使他们早日获得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