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光合作用第一节的教学设计

【作者】 彭远安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绿叶的生长需要阳光,这一常识是知晓的。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在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首先安排了对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学习。

在对色素进行提取并分离后,教材引入对色素分布的教学,一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为线索,以萨克斯的研究结论将教材过渡到叶绿体结构的学习,并指出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最后通过恩格尔曼的实验进一步说明有关叶绿体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巨大的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着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光合作用”这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径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光合作用这一课时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加上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可以深入浅出地讲清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有关知识,而且课容量大、学生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初步知识。但是从能力培养,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的角度来看,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生物学科学素养的提高。结合教学情况本作者认为在教学顺序上应该作适当的调整,既顺应生物科学的发现史,又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更好的理解并掌握该节教学知识。

在对光合作用的条件需要光,引导学生对要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有相关捕获光能的结构或物质,绿色植物之所以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必然具备相关的结构。结合夏天穿黑色衣服比穿白色衣服感觉要热,引入学生对色素的思考:绿色植物体内是否也具备有相关的色素,在安排学生对绿色植物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并得到相关的结论。

在此,通过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我们只是在结果生可以得出绿色植物之所以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正如我们所假设的那样具备有能够吸收光能的色素,但色素的分布并不能够从该实验中体现出来,为了更好的理解色素的分布,在此引入恩格尔曼的实验则能够进一步说明进项光合作用的场所应该是叶绿体而不是分布在整个细胞。在此进一步提问对色素分布作进一步的探究假设,引入到对叶绿体结构复习。我们知道酶作为生化反应进行的一个必然条件必然分布在基质以及附着在相关的膜上,所以可以大胆推测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和基质中必然有相关的酶,而对色素性质的理解却让我们明白色素作为一种水不溶性的色素自然不可能分布在细胞质基质,而应该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了 。进一步还可以分析原核生物如蓝藻之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生物钟色素的分布也应该分布在相关膜结构上。

最后在做出总结,叶绿体是做一能够成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因为在其相关的结构中具备了相关的条件:酶和色素,其中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薄膜,而色素则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