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动态生成”

【作者】 徐艳

【机构】 浙江省兰溪市永昌初中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 引领作用 预设 调控 反思
【正文】

 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于“生成”,《教育大辞典》这样诠释:“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而张大均先生认为:“生成,是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那么对于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师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怎样发挥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实现课堂的建构呢?

 

一、重视“预设”

(一)整合教学资源

    语文博大精深,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才能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感悟、赏析、质疑、探究、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积累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堂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预案

     “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只要着眼于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就可能产生预设中的生成策略。因此,教师可以从多方面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如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等。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出充分预测,以便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

    当然,这种预设也应该是空间型的,应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都预设好。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

 

 二、灵活“调控”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的这句话道明了不管老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实现这样一种有效生成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一些意外之音是至关重要的。
(一)错误可以非常美丽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说,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 课堂上如果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或与预定目标巧妙对接,以多种方式组织学生予以辨析并改错等,都能使师生从错误中共同走向进步。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

(二)“杂音”是课程的生长点

    “杂音”是很多教师以前最讨厌出现的情况,也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意外出现时,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不如了解“杂音”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捕捉课堂上的一些杂音,采取恰当的措施,使其朝着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差异是一种资源

     “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差异,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异,并帮助个体形成适合各自学力的“差异目标”。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这种差异,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扬长避短,使得每个个体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优的发展。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学生围绕“杨志为何会失去生辰纲”讨论时,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杨志本身的原因,一派认为是吴用的智慧,针对这两派不必急于分析,而是放手让学生找到足够的证据。学生逐个找到了证据,我一一加以表扬,短短的一节课学生在高昂兴奋的情绪中度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这种思想它需要“温床”的培育,这“温床”应该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一种心理环境。优秀的课堂教学不应是面面俱到的,教学中除适当给学生以引导,但还需留下足够的空白,并运用延时评价,让学生产生 “再想想,有没有别的……”的期待,课堂也会出现预想不到的精彩。
  
当然,作为课堂的调控者,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除了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还要避免“脱离文本”“语文改姓”“拓展失度”等伪生成行为,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

 

三、勤奋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伴随着决裂与继承、摈弃与发展。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不断地积累教学智慧、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感悟能力,丰富人文底蕴,也是更好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策略。生成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言长,无话语短。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为教”走向“为学”、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从“有痕”走向“无痕”、从“无招”走向“有招”再走向“无招”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才是活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才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让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的生成,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语文的灵性之光! 

参考文献:
1
、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研究》 2003年第9期
3
、  杨再隋:《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策略》 《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4、蒋成瑀:《读解学引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5月 
5、《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  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