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反思
【作者】 杨珍
【机构】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第一中学
【摘要】新课程的思想政治教材2008年已经在江西实施,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坚持以校为本,广泛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在实践中深入反思,总结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方 面动起来,特别是眼动、心动和手动【关键词】念“经”式教学 反思 阅读 学习动机 社会实践
【正文】2008年9月江西省开始了新课改,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深刻地体会到“在活动中学知识,在活动中求发展”这次新教材的最大特色,这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再也不能搞“一言堂”,念“经”式教学了。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打破传统的政治教学。
长期以来我过多地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其的主动性;注重的是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法的探讨。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式学习,致使学法的目的、作用不明,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更忽略了合作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所以传统“和尚念经” 的教学模式就显得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改变教师独立主宰整个课堂的局面,变主宰为主导。要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突破点就在于让政治课堂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呢?为此,笔者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 让学生“眼动”——教材的阅读活动
在我以往的课堂中,常常把教材读得太多,读得太透,结果学生“囫囵吞枣”式快听了一遍而感到索然无味,久而久之,这种单一化、模式化就没有听众了。其原因之一是学生“眼动”机会太少。现代教育在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倡导素质。因此,我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其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当其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政治课上首先要让学生们的眼睛真正地动起来。在课堂中我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我的读要大大减少,学生的读要明显增加。当然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放羊式”阅读。在此过程中我必须起到一个指导阅读的作用,使学生系统性、指导性阅读,达到让学生“眼动”的最佳效果。
我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前,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阅读内容;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末,这样可以起到总结和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阅读没有固定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其次,我可以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课堂时间有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阅读,也就只能阅读部分内容。这时,我可以提示教材中的关键词或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中心来阅读。阅读是政治课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向,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
二、 让学生“心动”——课堂的讨论活动
学习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光要考虑如何去教,还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要变传统的提问方式,(如:“对不对?”“是不是?”)为“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请大胆说出来?”,“谁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之类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心动,才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推动学生自觉积极探索知识并形成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内心需求。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首先,从课堂讨论题的设计入手。我倡导主体参与式,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参与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的学习的空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说想说的话,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书互动,使学生自主、愉快的学习。又能够通过学生个人的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加之教师营造的良好讨论氛围,适当点拨,层层引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化并提高学生个人意识与能力,从而起到辨是非、明真伪、炼能力、提觉悟的效果。
其次,我更新了观念,真正做到角色转换,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裁判者转变为教学中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让昔日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救援者,让学生从对我的亲近变为对学习的亲近、喜欢并产生兴趣。同时,我也要注重人本主义关怀,注重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体会教师的艰辛;也可以教师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最终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最后,在课堂讨论活动的形式上,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身心投入。可以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进行质疑式讨论,也可以进行归纳式讨论,等等。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在双边互动的环境中更易领悟知识,增强能力。
三、 让学生“手动”——学生的实践活动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感觉,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同时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更是缺乏生命力的。课改要求下的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课。如何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呢?这就需要学生在“眼动”、“心动”的基础上,手也“动”起来,而我为学生创设各种“手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独到之处,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自我体验、自我激励中获得力量和勇气,不断把活动推向深入。
1、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基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学探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如学校可以开展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进行艺术教育主题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各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生动活泼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展了艺术特长,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格调,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走出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
在学习了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意识、环保意识,又落实了经济生活中的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教育内容以及哲学生活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参观烈士纪念馆、博物馆等活动,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明确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会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参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通过护绿活动、敬老爱老活动、帮困助残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社会意识、环保意识。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更应乘着新课改这股“东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眼动”、“心动”、“手动”,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全面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报告》 2011年5月 雷立锋
2、 《高中政治新课改教学反思》 2010年6月 韩 蕴
3、《教育心理学》 2005年8月1日第1版 陈 琦
长期以来我过多地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其的主动性;注重的是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法的探讨。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式学习,致使学法的目的、作用不明,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更忽略了合作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所以传统“和尚念经” 的教学模式就显得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改变教师独立主宰整个课堂的局面,变主宰为主导。要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突破点就在于让政治课堂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呢?为此,笔者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 让学生“眼动”——教材的阅读活动
在我以往的课堂中,常常把教材读得太多,读得太透,结果学生“囫囵吞枣”式快听了一遍而感到索然无味,久而久之,这种单一化、模式化就没有听众了。其原因之一是学生“眼动”机会太少。现代教育在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倡导素质。因此,我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其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当其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政治课上首先要让学生们的眼睛真正地动起来。在课堂中我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我的读要大大减少,学生的读要明显增加。当然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放羊式”阅读。在此过程中我必须起到一个指导阅读的作用,使学生系统性、指导性阅读,达到让学生“眼动”的最佳效果。
我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前,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阅读内容;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末,这样可以起到总结和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阅读没有固定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其次,我可以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课堂时间有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阅读,也就只能阅读部分内容。这时,我可以提示教材中的关键词或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中心来阅读。阅读是政治课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向,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
二、 让学生“心动”——课堂的讨论活动
学习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光要考虑如何去教,还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要变传统的提问方式,(如:“对不对?”“是不是?”)为“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请大胆说出来?”,“谁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之类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心动,才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推动学生自觉积极探索知识并形成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内心需求。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首先,从课堂讨论题的设计入手。我倡导主体参与式,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参与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的学习的空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说想说的话,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书互动,使学生自主、愉快的学习。又能够通过学生个人的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加之教师营造的良好讨论氛围,适当点拨,层层引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化并提高学生个人意识与能力,从而起到辨是非、明真伪、炼能力、提觉悟的效果。
其次,我更新了观念,真正做到角色转换,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裁判者转变为教学中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让昔日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救援者,让学生从对我的亲近变为对学习的亲近、喜欢并产生兴趣。同时,我也要注重人本主义关怀,注重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体会教师的艰辛;也可以教师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最终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最后,在课堂讨论活动的形式上,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身心投入。可以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进行质疑式讨论,也可以进行归纳式讨论,等等。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在双边互动的环境中更易领悟知识,增强能力。
三、 让学生“手动”——学生的实践活动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感觉,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同时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更是缺乏生命力的。课改要求下的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课。如何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呢?这就需要学生在“眼动”、“心动”的基础上,手也“动”起来,而我为学生创设各种“手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独到之处,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自我体验、自我激励中获得力量和勇气,不断把活动推向深入。
1、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基本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学探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如学校可以开展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进行艺术教育主题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各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生动活泼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展了艺术特长,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格调,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走出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
在学习了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意识、环保意识,又落实了经济生活中的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教育内容以及哲学生活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参观烈士纪念馆、博物馆等活动,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明确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会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参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通过护绿活动、敬老爱老活动、帮困助残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社会意识、环保意识。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更应乘着新课改这股“东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眼动”、“心动”、“手动”,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全面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报告》 2011年5月 雷立锋
2、 《高中政治新课改教学反思》 2010年6月 韩 蕴
3、《教育心理学》 2005年8月1日第1版 陈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