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探索教学艺术 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 李玉兵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书育人,是一门深奥的艺术,需要我们一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艺术,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此,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与认识。

一、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始终不能离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性;就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机会,使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教师起到的应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卢梭也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多种方式:可以把竞赛引入课堂中,就某一个研究课题分组竞赛。这样改变了过去呆板的教师单纯讲授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特有的声、光、色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当然还有很多好的方式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尝试。

其次,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要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允许各抒己见,对错误和不太正确的见解,在商讨中解决,并表扬他们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最后,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学法指导。因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观中既提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提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性。要注重学生是否会学,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总结、通过表象看本质等学习方法和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所以在今天素质教育和课堂改革的条件下,我们要努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教学中要做到:敢于“放”,谨于“收”

在教学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道理是人人都明白的,但传统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压制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从而养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性。那么,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呢?

一要做到敢于“放”。我们现在所说的“放”,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把时间和空间“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这个“放”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

二要做到谨于“收”。所谓“收”,就是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后,再给予他们全体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机会。

三要做到适时地将评价机制引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收”的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他们鼓励,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通过“放” 和“收”结合,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合理地利用自由空间,相互协作,从而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地目的。

  三、教与学需要“和谐共振”

 “共振”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教学的最大效率。

1、巧设悬念,使之同学生的思维与兴趣产生“和谐共振”。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有时难以集中,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如果巧妙地设置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悬念,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思考,那将会使整节课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认识产生“和谐共振”。情感教学已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知道在讲台上生硬地传授知识,那么慢慢地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只有对学生注重思想交流,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会乐意打开心扉,接受教育,使学生从“感情共振”上升到“认识共振”,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3、“师生换位”,使学生在新奇刺激中产生“和谐共振”。每节课,如果总是教师在上面讲,会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灌输式教学必将导致学生昏昏欲睡。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妨来个“师生换位”,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当一回老师,再由老师来进行纠正或者补充。这样,学生一下子感到了“重任在肩”,就会产生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自然学习起来也就格外用心。

四、教育教学的过程需要惩罚

    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惩罚”是教学过程中必须的,“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赏识教育也称阳光教育,有的人就提出疑问:阳光给多了也会太灿烂!与之异名同质的“激励机遇”、“夸奖教育”、“尊重教育”等也纷纷出现在教育上。好孩子、好学生是不是真就就是夸奖出来的?可是夸得太多,孩子会很浮躁,有的孩子不能很真实的认识自己,盲目自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变着法夸奖,绕着弯表扬恐怕对孩子的进步也不大,我们就成了一帮虚伪的老师。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适度惩罚实际上对孩子的发展也是必要的,错了就得接受一定的惩罚,或反思。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总是物极必反,做过了就会到另一面。一个人尤其是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诚然需要阳光,但是也需要风雨的洗礼,总做温室的花朵最后走出温室一定会感染疾病!如果受到的赞美太多,心理便会膨胀,不会给自己准确定位,必然导致不会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这样的人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孩子毕竟要长大,他们必然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一味被人赏识的孩子能经得起日后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吗?日本不是仍在提倡让孩子体验失败和遭遇挫折吗,在冰天雪地里让孩子去体验严寒的苦乏,我国古代的修行者崇尚节衣缩食,远足修炼。就连最发达的美国也在推崇适当的惩罚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实行惩罚,怎样去对待惩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惩罚是很有必要的,且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