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作者】 程江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共群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而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自然教师对学生科学志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自然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呢?以下简要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一、用活教材,激发兴趣
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到处蕴含着“自然是由物质组
成的”“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等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这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科学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极好材料。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用好、用活材料,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求知欲,不断丰富感情认识,积累感情经验,促进科学自然观的逐步形式,是自然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21世纪的教学,仅仅传授知识,显然是大大落后了,必须让孩子们学会“不仅在自然课上,而且在生活中,在将来都会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因此,在自然教学中,老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志趣。如:教学《空气的成分》一课单做证明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能帮助燃烧的实验,学生思维会受到知识点的束缚。为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创设类似这个实验的情境:把一开口钟罩放入盛有红颜色水的水槽,用两用气筒把罩内的气抽出来,这时学生看到墨内水“涨”起来了。反之则“浅”下去了。看到这一情境,学生就会假设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1)空气烧掉一部分,钟罩内的水会涨一点。(2)空气烧完, 罩内的水会“涨”得更高。(3)与空气的某种成分被用掉有关,外面的空气进入了又会变“浅”等等一连的答案,这样通过情境的假设,学生的思考变得积极主动了。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较进一步深化,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并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祥和、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
  二、重视实践、鼓励发教
  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教师是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以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教师在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组织教学活动时,关键是要在“做”字上下功夫,在观察方面: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记录等,在思考方面,除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外,要求学生养成“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实验方面:要求学生从实验中找出有用的事实材料,并进行整理,找出事实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等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素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如研究物体沉浮规律时,师生一起做实验,把橡皮泥和小木块一起放入水中,学生看到木块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则沉入水底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小木块沉入水底?学生马上动手实验,并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找到了办法,如有的学生把稍大的一块橡皮泥按在小木块上,有的在小木块上系上石块等,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能否想办法使现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同样,学生在思考和操作的实践中很快作出反应,有的把橡皮泥放在稍大的塑料泡沫块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或小船的形状等等,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出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样做学生手脑并用,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发散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
  三、课外延伸、拓宽视野
  自然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以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自然教师要多组织开展自然课外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利用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与技能测练等,还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航模制作,在家建一个生物角等专项辅导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造就和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创造型人才是时代予我们的任务,作为学生科学启蒙者的自然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探索,扎扎实实抓好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撒播科学和创新的种子,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