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课堂讨论式教学提问策略

【作者】 刘兆宏

【机构】 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新课改增加了选修内容,教学任务更加繁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 “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学生感觉课内所学内容与考试关系不大,因此课堂学习不够专注,课堂效益不高。往往是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而突破口就在于运用好讨论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好的课堂提问能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践“全面发展”的理念。
    讨论式教学是指经过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重要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新课改的要求和本质呼唤着课堂讨论的实效性,而通过讨论式教学这一途径,并真正追求课堂讨论实效性,语文教学就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恢复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施语文新课程改革。
讨论式教学的关键是问题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不但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大纲考纲,而且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应精。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激励学生走向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地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意提问的推进性、层次性。语文课堂的提问与其他科目同样,问题一个又一个地提出,每一个问题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关系,这就是教材内容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学习的递进关系。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过程中,也就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如在进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时,根据有词到句,由句到篇的逐层推进,我设置了其中的三个问题:1、“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堂全部的问题的解决标志着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应该也必须具有推进性、层次性,才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圆满完成任务。 
   四、 注意提问的激励性。激励能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起来,能使学生的美好心灵激活起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能使学生有美好的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就应该非常注意课堂提问带有激励性,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的正义感、诱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架起学生的亲情桥,借助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去激励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要注意调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千变万化,而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是千差万别的,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调控艺术。因此,课堂提问的调控必须具有艺术性,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首先要巧妙地“放”和“收”。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老师放得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放”,可以是时间的放,即一定时间内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时间一到,教师就要“收”,把教学收回到正题。有收有放,有自由有纪律,有个性有共性,通过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不一定会全对,往往会出现偏差。教师对学生的有偏差的回答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该尊重学生并分析学生出现偏差的原因,作相应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己的偏差。 “利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势”往往是对老师的提问的原始理解,是教师的教学起始点。没有这个“势”,教师的教学就失去了凭借,就无法对症下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使学生们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总之,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讨论式教学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有策略的提问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从而为学好语文乃至各门学科都奠定下良好的智力基础,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