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博雅教育背后的忧思1
【作者】 朱淑枝
【机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
【摘要】通识教育也好,博雅教育也罢,无非旨在使大学教育回归人本主义,致力于一个健全人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并服务于经济发展,但是终究教育是教育,商业是商业,如同“凯撒归凯撒,耶稣归耶稣”一样,否则受伤害的不是教育,而恰恰是人本身。从长远来看,博雅教育不是以博雅学院的方式而存在,而是应该融入并广泛存在于专业教育之中,毕竟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如图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有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构成真实的硬币。【关键词】博雅教育;专业主义;职业教育;人文教育
【正文】一、博雅教育的兴起:大学教育的极端功利化与狭隘专业化
博雅教育是针对教育的极端专业化与极端功利化的倾向而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博雅教育中的博是指要超越一种拘泥于专业技能与专业视野的学习之道,而所谓雅是指要超越纯粹功利化的教育诉求。博雅教育是以塑造健全的人和健康的人为使命的大学教育为宗旨,正因为如此,大学被誉为象牙塔,教师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遗憾的是,工业社会以来,大学教育越来越平庸化而遭到凡勃伦、韦伯等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强烈批判。
其一,极端的功利主义让教育丧失其本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把接受教育视为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工作与收入而已一项功利性活动,因此就业逐步成为衡量大学教育水平的一个评判标准,继而专业对口带来的就业的好与坏、收入的高与低就成为人们选择专业的一个衡量尺度,所以很多专业因为收入原因而引发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危机。徐贲说,如今学生们上学不过是为了将来在劳动市场上找一碗饭吃,并不是为了什么学问而学。其实在这种意义上读书求学,自然就会把学问理解或降格为某种职业的技能,把学业理解为只是谋求一份工作的敲门砖。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就是以其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目的。相对工科而言,经济学其实是一个并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学科,但是因为经济学研究效应最大化与收入最大化,因此成为“最赚钱”和“最繁荣”的学科。一个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学科迅速繁荣起来固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是否也意味着这将是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因为机会主义、功利主义开始盛行。上个世纪90年前,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凡勃伦在《学与商的博弈:论美国高等教育》书中抨击美国大学的结构和作用,攻讦学术与学者都屈从于商业利益、秉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这使大学教育发生了严重的退化:对金钱的狂热追逐取代了对知识、对学术的追求。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一道使学者们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危险境地,从而使得“博学的统帅”们难以形成真正的学术事业。对此,尼古拉斯?别尔嘉耶夫批评到:“经济力量从来没有像我们今天时代这样强大过。现在没有什么能够脱逃它的影响……全世界的生命都在经济主义旗帜下运转。经济利益将所有一切都置于脚下”。如今经济利益成为主导人类一切活动的力量,这并非经济利益本身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而是教育放弃了其内在的价值诉求的一种结果。正如凡勃伦所说,真正的大学理想所在就是应该致力于“随意的好奇心”。而如今大学活动已经本末倒置,学术与科学成为金钱的附庸。当大学的教育与管理日益同金钱价值观念相一致时,大学往往会把越来越多的空间用于可用的、实用的、市场化的项目中,而很少用于“随意的好奇心”的创新活动中(除了理想的市场地位之外,好奇心实质上也是为拥有商品化的学术成果的学者们极为关注的学术自由)。韦伯在论科学家的人格问题中提出“在学术领域中只有纯粹献身于事业的人,才具有人格可言”。所以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是不正常的,是大学缺乏精神内核的本质所在,也是大学越来越平庸化的集中表现和大学缺乏创新精神的根源所在。
其二,启蒙运动以来,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知识理性主义语境下与现代科技主义的影响下,逐渐强化了“发展知识”与“传授知识”并重的现代大学的理念。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使得大学教育的专业化也走向了极端化——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专业化课程设置与教学习惯,一种极端的专业主义开始逐渐弥漫整个大学,并逐渐固化起来。徐贲在《告别文学研究的“室内游戏”》一文中对专业主义的异化进行了批判,因为它已经发生了严重的质变,走向了极端化或平庸化。徐贲所批判的专业主义是指某些学院人士在知识活动中画地为牢、自我孤立、逃避社会责任、丧失对现实的批判意愿与能力。专业主义使得知识和学术脱离真实世界,变得狭隘、琐屑、僵死,成为一种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和精致游戏,耶或专业主义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用来与体制合作,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专业主义氛围下的大学教育势必趋向平庸化。而问题在于:这种极端专业主义的大学教育会使得学生不仅仅是只重视专业知识,而且养成了拘泥于专业视角观察专业领域问题的定向思维习惯与偏激狭隘的思维情绪,这势必让学生缺失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思维意识、能力以及思维的热情,更缺乏心智一体化的修炼,尤其是缺失在审美情趣上的性情陶冶,久而久之教育除了功利的效能之外,并逐渐让学生远离或失去了人性之美与道德之美,更远离了理想与信仰之美。近年来,博雅教育的理念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说明大学教育已经走向了极端专业化的边缘。大学教育几乎成为工作技能的训练场,这使得大学少了象牙塔的精神光芒,多了几分商业的气息,所以大学似乎不再是比较大师的大学,而是比较大楼的大学。萨顿在强调专业科学必须具有人文精神时说,“单靠科学,即使我们的科学比现在再发达一百倍,我们也并不能生活得更美好”,原因则在于:一旦原子弹掌握在灭绝人性的杀人狂手里,这必将使我们不寒而栗。历史事实已经证明这一点。而要避免科学的发展有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武器,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科学人性化,使科学研究者与运用者具有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十分紧迫的。
二、博雅学院的缺陷:博雅成为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博雅学院的设立固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使博雅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种实践行为,成为了一种真实的教育活动,但是纠正大学教育的极端功利化与极端专业化的弊病,绝非博雅学院所能够承载的,因为:
首先,博雅作为现代人的一种全面发展而言,它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教育,就如同每个人要有健康的身体都必须吃健康的粮食一样。然而如今在专业教育之外,另设一个博雅学院,的确是完善与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但是这样的做法是否也意味着博雅教育与诸多专业教育存在着一种对立性,至少是相互隔离或独立的状态。博雅学院的设立与存在,在目前看来,是因为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的空间与有效的方式,意味着专业教育与博雅教育之间还存在着认识和教育实践上的差距,总之,在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尚未寻找到一种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之前,博雅学院不失为博雅教育的可选之路。就长远与人健全发展来说,博雅学院的设立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根本性的问题是将博雅教育如何渗透或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而不是开辟一个博雅学院仅供少数学生来接受博雅教育的训练,这不是富有科学精神的教育理念。如今,如何让专业化教育不丧失教育的博雅性,这是今日大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兼备而非分离,更不是对立起来。甘地认为毁灭人类的七宗罪是: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劳动的财富;没有理智的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牺牲的崇拜。
其次,博雅是一个健全人的基本素养或必需品,而不是少数群体的奢侈品,所以教育的博雅性不是奢侈品,不应该只属于少数学生的教育,一旦博雅成为特殊群体的奢侈品,博雅就会成为某些人群的标签。也许博雅教育可能不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但至少会被理解为另外一个极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文人,即具有人文性,以此超越动物的本能性,而文人本身不仅包含有知识,也必须包含有文化修养,有道德情操等人文精神,所以任何以强调知识而忽略人文,或者强调人文而忽略知识的教育,对塑造一个健全人来说,都是不健康的教育,至少是不健全的教育。帕斯卡尔认为,人文就是协调他自身相反美德的能力,以及占有这些美德之间所有空间的能力。即人通过他这种融合自身相反品质的能力实现其人性,也显示其高于其他动物的优越美德。而能够让人成其为人的人文,并非仅仅与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相关,而是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包括自然科学领域,也概不例外,由此萨顿提出了新人文主义,并且认为这种新人文主义的复兴具有双重性:对于文学家是科学的复兴,而对于科学家则是文学的复兴。
再次,教育的博雅性不应该专属于某个专业学科而属于一切学科,这是教育的属性决定的,也是专业学科的属性决定的。约翰逊:“完美优良的教养并非存在于某一职业的特殊标志上,而是存在于风俗礼仪的全面优雅之中。”尽管教育的博雅性多半与人文科学相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科学就没有博雅性。自然科学并不仅仅意味着冷冰冰的数据、实验与物质,同样富有人文的气息与精神。萨顿认为,没有智慧的科学确实很糟糕,而没有智慧的技术那就更糟糕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文主义似乎专属于哲学、文学以及艺术等人文学科,但是新人文主义则存在于一切科学领域。本文认为:人文主义气质或精神(性情或品质)应该体现在一切活动和一切行为之中,当然也存在于一切学科当中,不能把学科与人文等同或者对立起来,更不能让博雅成为专业教育之外的领地,博雅教育是克服极端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只有扎根于专业学科领域之中,而不是脱离于专业教育,那么博雅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其所富有的特殊意义与使命。只是不同专业学科在体现和表达人文精神的内涵有所侧重、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比如经济学是否具有人文主义气质,我认为肯定是有的,只是被经济学家所忽略掉了,当着视而不见的东西而已。本文认为:当前大学教育的迫切任务是所有学科都必须思考其学科的人文主义气质是什么?并如何落实在专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这是建构公民社会的基石,也是富有创新型社会的基石。
三、博雅教育的推广:博雅教育应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而非游离专业教育之外
有学者认为:大学应该设立古典系,以此较好的传承人文与具有人文精神。其实不然,大学的人文性并不仅仅存在于古典学科之中,它也广泛存在于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之中。今天的社会科学已越来越远离人文性,这说明人文性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学科的理念,学科是否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原则。布坎南强烈批判缺乏人文精神的经济学,他指出:“假如我们围绕所谓的‘具有自然科学性’的经济学……打转……我们就会在促进人类进入衰败过程”。其实,并非经济学如此,即使自然科学也不例外,为此大凡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信教的特征。
1. 真正的人才:“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古代王荆公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意思是说仅仅读经书而已是无法读懂经书的。胡适则认为理想的学者其知识结构如同金字塔一样“博大精深”,才能成为对社会极有用的人才,才能展现你的精彩人生与充分享受自己的人生情趣。精深是专业领域的学问,无人所及,博大是他的旁收博览。为此,博大势必需要博览群书,那么他应该做到以他专门的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学问(书籍),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学问(书籍),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学问(书籍),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这样的学者犹如埃及的金字塔——塔高代表着他的专门学问的精深,从此点依次递减,代表旁收博览的相关与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与博大的同情心。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情趣。其实纯粹的学者就是如同胡适所期望的那样“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这样才能承担责任与使命,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本文认为,如今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缺少的不是知识或理论,而是对知识(理论)的人文本主义思考。知识社会的风险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知识的思考,换言之知识社会的风险不是无知而是盲目,所以读书不仅必须精深还必须博大。
2.创新型人才:皆为博大精深者
卡尔·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实经济学也不例外。而改变世界就需要创新的人才与创新的思维,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急切地需要创新型人才的诞生,但是从历史经验上看,无论是技术突破的创新者还是社会进步的改革者,不仅需要知识累积,更需要有承担创新的勇气与精神气概,所以大凡创新型人才都是博大精深者。因为任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单凭知识的积累是无法实现的,更需要执着的勇气和对未来社会的一种信念,否则难以忍受创新者的孤独与面临失败的挫折。歌德曾经强调:“不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的时代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优秀的作品将自然会产生。这岂止是文学、艺术和哲学、政治学等人文科学的特性,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也概不例外。奥巴马总统在开学典礼中对学生们说:你们需要通过理科课程的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开发新能源技术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你们需要从文科学习中培养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消灭贫困、愚昧、犯罪和歧视现象。历史经验证明,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创新,其动机往往不是源于依靠金钱或物质诱惑,而是源于纯粹的科学精神所激发。纵观人类社会的科学发明历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历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新成果无一例外的是:研究者富有强大的献身精神并在这一精神动力下不惜耗尽全身的心血而得以完成其发明的。相反,没有一项发明是来自于功利主义者和机会主义分子之手,所以,历史上大凡伟大的科学家都信教,就其根源在于科学发明与创造都离不开超越于物质的力量支撑。
3.教育的精神:人性之本而非工作之本
在今天这个十分注重专业技能的社会里,真正缺乏的不是有才能的人,而是有品德修养的人。哲学家心理学家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在其名著《非人》中写到:“人性包含一种特殊的成分——在很多地方被描述为理性、情感能力、灵魂等,这在其他动物身上是缺失的,而正是这种特殊的成分使人权成为可能。所以,认为对他人施暴是得到了种族、宗教或者国家授权的人,完全没有认识到什么使人成其为人的深刻道理”。其实从人类的历史来看,人之所以可贵,不仅仅在于它的理性能力,而恰恰在于它的情感能力与灵魂的存在,后者统称为人文精神或人文情怀。此外,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成为真正的人,不仅要学会工作,还必须学会人性的修炼。因此,大学的教育精神乃人性之本,而非工作之本。因为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另外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包含理论上的知识积累,也包含工作实践的积累,此外还包含对工作的热情与愉悦。一旦对劳动或工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与人文主义的理解,那么劳动或工作就会立刻异化为受罪或金钱的代名词,劳动异化乃是人性异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参考文献:
1.[美]凡勃伦:《学与商的博弈:论美国高等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德]马克斯?韦伯:《伦理之业》[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5.[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美]布坎南:《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7.[美]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非人——为何我们会贬低、奴役、伤害他人》[M],重庆出版社,2012
8. 徐贲:《告别文学研究的“室内游戏”》[N],《南方周末》,2013年7月19日
1本文属于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思维独立性评价体系构建》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博雅教育是针对教育的极端专业化与极端功利化的倾向而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博雅教育中的博是指要超越一种拘泥于专业技能与专业视野的学习之道,而所谓雅是指要超越纯粹功利化的教育诉求。博雅教育是以塑造健全的人和健康的人为使命的大学教育为宗旨,正因为如此,大学被誉为象牙塔,教师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遗憾的是,工业社会以来,大学教育越来越平庸化而遭到凡勃伦、韦伯等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强烈批判。
其一,极端的功利主义让教育丧失其本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把接受教育视为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工作与收入而已一项功利性活动,因此就业逐步成为衡量大学教育水平的一个评判标准,继而专业对口带来的就业的好与坏、收入的高与低就成为人们选择专业的一个衡量尺度,所以很多专业因为收入原因而引发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危机。徐贲说,如今学生们上学不过是为了将来在劳动市场上找一碗饭吃,并不是为了什么学问而学。其实在这种意义上读书求学,自然就会把学问理解或降格为某种职业的技能,把学业理解为只是谋求一份工作的敲门砖。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就是以其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目的。相对工科而言,经济学其实是一个并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学科,但是因为经济学研究效应最大化与收入最大化,因此成为“最赚钱”和“最繁荣”的学科。一个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学科迅速繁荣起来固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是否也意味着这将是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因为机会主义、功利主义开始盛行。上个世纪90年前,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凡勃伦在《学与商的博弈:论美国高等教育》书中抨击美国大学的结构和作用,攻讦学术与学者都屈从于商业利益、秉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这使大学教育发生了严重的退化:对金钱的狂热追逐取代了对知识、对学术的追求。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一道使学者们陷入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危险境地,从而使得“博学的统帅”们难以形成真正的学术事业。对此,尼古拉斯?别尔嘉耶夫批评到:“经济力量从来没有像我们今天时代这样强大过。现在没有什么能够脱逃它的影响……全世界的生命都在经济主义旗帜下运转。经济利益将所有一切都置于脚下”。如今经济利益成为主导人类一切活动的力量,这并非经济利益本身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而是教育放弃了其内在的价值诉求的一种结果。正如凡勃伦所说,真正的大学理想所在就是应该致力于“随意的好奇心”。而如今大学活动已经本末倒置,学术与科学成为金钱的附庸。当大学的教育与管理日益同金钱价值观念相一致时,大学往往会把越来越多的空间用于可用的、实用的、市场化的项目中,而很少用于“随意的好奇心”的创新活动中(除了理想的市场地位之外,好奇心实质上也是为拥有商品化的学术成果的学者们极为关注的学术自由)。韦伯在论科学家的人格问题中提出“在学术领域中只有纯粹献身于事业的人,才具有人格可言”。所以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是不正常的,是大学缺乏精神内核的本质所在,也是大学越来越平庸化的集中表现和大学缺乏创新精神的根源所在。
其二,启蒙运动以来,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知识理性主义语境下与现代科技主义的影响下,逐渐强化了“发展知识”与“传授知识”并重的现代大学的理念。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使得大学教育的专业化也走向了极端化——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专业化课程设置与教学习惯,一种极端的专业主义开始逐渐弥漫整个大学,并逐渐固化起来。徐贲在《告别文学研究的“室内游戏”》一文中对专业主义的异化进行了批判,因为它已经发生了严重的质变,走向了极端化或平庸化。徐贲所批判的专业主义是指某些学院人士在知识活动中画地为牢、自我孤立、逃避社会责任、丧失对现实的批判意愿与能力。专业主义使得知识和学术脱离真实世界,变得狭隘、琐屑、僵死,成为一种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和精致游戏,耶或专业主义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用来与体制合作,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专业主义氛围下的大学教育势必趋向平庸化。而问题在于:这种极端专业主义的大学教育会使得学生不仅仅是只重视专业知识,而且养成了拘泥于专业视角观察专业领域问题的定向思维习惯与偏激狭隘的思维情绪,这势必让学生缺失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思维意识、能力以及思维的热情,更缺乏心智一体化的修炼,尤其是缺失在审美情趣上的性情陶冶,久而久之教育除了功利的效能之外,并逐渐让学生远离或失去了人性之美与道德之美,更远离了理想与信仰之美。近年来,博雅教育的理念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说明大学教育已经走向了极端专业化的边缘。大学教育几乎成为工作技能的训练场,这使得大学少了象牙塔的精神光芒,多了几分商业的气息,所以大学似乎不再是比较大师的大学,而是比较大楼的大学。萨顿在强调专业科学必须具有人文精神时说,“单靠科学,即使我们的科学比现在再发达一百倍,我们也并不能生活得更美好”,原因则在于:一旦原子弹掌握在灭绝人性的杀人狂手里,这必将使我们不寒而栗。历史事实已经证明这一点。而要避免科学的发展有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武器,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科学人性化,使科学研究者与运用者具有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十分紧迫的。
二、博雅学院的缺陷:博雅成为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博雅学院的设立固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使博雅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种实践行为,成为了一种真实的教育活动,但是纠正大学教育的极端功利化与极端专业化的弊病,绝非博雅学院所能够承载的,因为:
首先,博雅作为现代人的一种全面发展而言,它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教育,就如同每个人要有健康的身体都必须吃健康的粮食一样。然而如今在专业教育之外,另设一个博雅学院,的确是完善与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但是这样的做法是否也意味着博雅教育与诸多专业教育存在着一种对立性,至少是相互隔离或独立的状态。博雅学院的设立与存在,在目前看来,是因为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的空间与有效的方式,意味着专业教育与博雅教育之间还存在着认识和教育实践上的差距,总之,在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尚未寻找到一种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之前,博雅学院不失为博雅教育的可选之路。就长远与人健全发展来说,博雅学院的设立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根本性的问题是将博雅教育如何渗透或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而不是开辟一个博雅学院仅供少数学生来接受博雅教育的训练,这不是富有科学精神的教育理念。如今,如何让专业化教育不丧失教育的博雅性,这是今日大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兼备而非分离,更不是对立起来。甘地认为毁灭人类的七宗罪是: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劳动的财富;没有理智的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牺牲的崇拜。
其次,博雅是一个健全人的基本素养或必需品,而不是少数群体的奢侈品,所以教育的博雅性不是奢侈品,不应该只属于少数学生的教育,一旦博雅成为特殊群体的奢侈品,博雅就会成为某些人群的标签。也许博雅教育可能不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但至少会被理解为另外一个极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文人,即具有人文性,以此超越动物的本能性,而文人本身不仅包含有知识,也必须包含有文化修养,有道德情操等人文精神,所以任何以强调知识而忽略人文,或者强调人文而忽略知识的教育,对塑造一个健全人来说,都是不健康的教育,至少是不健全的教育。帕斯卡尔认为,人文就是协调他自身相反美德的能力,以及占有这些美德之间所有空间的能力。即人通过他这种融合自身相反品质的能力实现其人性,也显示其高于其他动物的优越美德。而能够让人成其为人的人文,并非仅仅与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相关,而是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包括自然科学领域,也概不例外,由此萨顿提出了新人文主义,并且认为这种新人文主义的复兴具有双重性:对于文学家是科学的复兴,而对于科学家则是文学的复兴。
再次,教育的博雅性不应该专属于某个专业学科而属于一切学科,这是教育的属性决定的,也是专业学科的属性决定的。约翰逊:“完美优良的教养并非存在于某一职业的特殊标志上,而是存在于风俗礼仪的全面优雅之中。”尽管教育的博雅性多半与人文科学相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科学就没有博雅性。自然科学并不仅仅意味着冷冰冰的数据、实验与物质,同样富有人文的气息与精神。萨顿认为,没有智慧的科学确实很糟糕,而没有智慧的技术那就更糟糕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文主义似乎专属于哲学、文学以及艺术等人文学科,但是新人文主义则存在于一切科学领域。本文认为:人文主义气质或精神(性情或品质)应该体现在一切活动和一切行为之中,当然也存在于一切学科当中,不能把学科与人文等同或者对立起来,更不能让博雅成为专业教育之外的领地,博雅教育是克服极端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只有扎根于专业学科领域之中,而不是脱离于专业教育,那么博雅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其所富有的特殊意义与使命。只是不同专业学科在体现和表达人文精神的内涵有所侧重、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比如经济学是否具有人文主义气质,我认为肯定是有的,只是被经济学家所忽略掉了,当着视而不见的东西而已。本文认为:当前大学教育的迫切任务是所有学科都必须思考其学科的人文主义气质是什么?并如何落实在专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这是建构公民社会的基石,也是富有创新型社会的基石。
三、博雅教育的推广:博雅教育应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而非游离专业教育之外
有学者认为:大学应该设立古典系,以此较好的传承人文与具有人文精神。其实不然,大学的人文性并不仅仅存在于古典学科之中,它也广泛存在于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之中。今天的社会科学已越来越远离人文性,这说明人文性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学科的理念,学科是否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原则。布坎南强烈批判缺乏人文精神的经济学,他指出:“假如我们围绕所谓的‘具有自然科学性’的经济学……打转……我们就会在促进人类进入衰败过程”。其实,并非经济学如此,即使自然科学也不例外,为此大凡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信教的特征。
1. 真正的人才:“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古代王荆公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意思是说仅仅读经书而已是无法读懂经书的。胡适则认为理想的学者其知识结构如同金字塔一样“博大精深”,才能成为对社会极有用的人才,才能展现你的精彩人生与充分享受自己的人生情趣。精深是专业领域的学问,无人所及,博大是他的旁收博览。为此,博大势必需要博览群书,那么他应该做到以他专门的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学问(书籍),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学问(书籍),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学问(书籍),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这样的学者犹如埃及的金字塔——塔高代表着他的专门学问的精深,从此点依次递减,代表旁收博览的相关与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与博大的同情心。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情趣。其实纯粹的学者就是如同胡适所期望的那样“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这样才能承担责任与使命,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本文认为,如今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缺少的不是知识或理论,而是对知识(理论)的人文本主义思考。知识社会的风险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知识的思考,换言之知识社会的风险不是无知而是盲目,所以读书不仅必须精深还必须博大。
2.创新型人才:皆为博大精深者
卡尔·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实经济学也不例外。而改变世界就需要创新的人才与创新的思维,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急切地需要创新型人才的诞生,但是从历史经验上看,无论是技术突破的创新者还是社会进步的改革者,不仅需要知识累积,更需要有承担创新的勇气与精神气概,所以大凡创新型人才都是博大精深者。因为任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单凭知识的积累是无法实现的,更需要执着的勇气和对未来社会的一种信念,否则难以忍受创新者的孤独与面临失败的挫折。歌德曾经强调:“不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的时代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优秀的作品将自然会产生。这岂止是文学、艺术和哲学、政治学等人文科学的特性,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也概不例外。奥巴马总统在开学典礼中对学生们说:你们需要通过理科课程的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开发新能源技术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你们需要从文科学习中培养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消灭贫困、愚昧、犯罪和歧视现象。历史经验证明,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创新,其动机往往不是源于依靠金钱或物质诱惑,而是源于纯粹的科学精神所激发。纵观人类社会的科学发明历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历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新成果无一例外的是:研究者富有强大的献身精神并在这一精神动力下不惜耗尽全身的心血而得以完成其发明的。相反,没有一项发明是来自于功利主义者和机会主义分子之手,所以,历史上大凡伟大的科学家都信教,就其根源在于科学发明与创造都离不开超越于物质的力量支撑。
3.教育的精神:人性之本而非工作之本
在今天这个十分注重专业技能的社会里,真正缺乏的不是有才能的人,而是有品德修养的人。哲学家心理学家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在其名著《非人》中写到:“人性包含一种特殊的成分——在很多地方被描述为理性、情感能力、灵魂等,这在其他动物身上是缺失的,而正是这种特殊的成分使人权成为可能。所以,认为对他人施暴是得到了种族、宗教或者国家授权的人,完全没有认识到什么使人成其为人的深刻道理”。其实从人类的历史来看,人之所以可贵,不仅仅在于它的理性能力,而恰恰在于它的情感能力与灵魂的存在,后者统称为人文精神或人文情怀。此外,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成为真正的人,不仅要学会工作,还必须学会人性的修炼。因此,大学的教育精神乃人性之本,而非工作之本。因为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另外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包含理论上的知识积累,也包含工作实践的积累,此外还包含对工作的热情与愉悦。一旦对劳动或工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与人文主义的理解,那么劳动或工作就会立刻异化为受罪或金钱的代名词,劳动异化乃是人性异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参考文献:
1.[美]凡勃伦:《学与商的博弈:论美国高等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德]马克斯?韦伯:《伦理之业》[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5.[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美]布坎南:《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7.[美]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非人——为何我们会贬低、奴役、伤害他人》[M],重庆出版社,2012
8. 徐贲:《告别文学研究的“室内游戏”》[N],《南方周末》,2013年7月19日
1本文属于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思维独立性评价体系构建》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