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
【作者】 李得仁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乐民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师生关系是校园环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更多班主任和教师心中的音符。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共同努力。那如何构建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呢?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班主任和教学工作经验,谈谈个人的想法。
在中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强调的是一种“师徒如父子”的从属关系,戒尺或教棍成为执行这种教学理念最常见的管理工具;在填鸭式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考试机器,考分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则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更具有学习的安全感、积极性和参与性,去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价值,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实现自主创新性的学习。同时也更有利于教师的再学习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虽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但现实却给这一理念的实施设置了很多难题。当前,复杂而深刻变化着的社会情况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再加上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存在很多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方面,比如: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及与现实的脱节;教师素质和思想觉悟的欠提高使得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困难重重。但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这种矛盾能否化解还得从教师和学生等几方面着手。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爱心”善待每一位学生。作为班主任,无论学生成绩好的还是成绩不理想的,我们都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对每位学生倾注同样的爱。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曾说过:“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就无法教育他们。”要使师生间形成亲切、友好感情的双向交流,使师生关系始终充满活力,少不了爱心的浇灌。如我去年所带的班级,大多数女生娇弱,易生病,其中有个女生每周到校上不了几节就要请假休息,后来由于身体原因,索性请假直至期末考试,在这期间,我不忘适时打电话或到她家里了解和关心病情,并送去鼓励和学习资料,让她感受到教师对她的爱,因此,在期末考试中,她虽落下许多功课,但也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二)用“慧眼”赏识每一位学生。有这么一句话:以“爱”育“爱”。教师要公正、真诚地接纳每一个孩子,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是个体,之间必定存在着差异,因此,班主任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学生的潜力得以发掘。老师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的评价,使学生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爱。
(三)面对学生要勤用“换位思考”。小学生可能会有不成熟的思想,不如意的成绩,不文明的举动,甚至违反纪律的行为。班主任面对这一切问题时,切不可以权威自居,一定要学会“心理位置交换”,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学生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你或许就会发现学生的做法并非全错,而自己的做法也有不足之处,因而,一旦学生出现问题,班主任必须改变自己的独断专横、要学生无条件服从的做法,多和学生交流,拉进和学生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一颗心去感化另一颗心,才不会把师生关系搞僵,堵塞了彼此沟通的渠道。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告诫学生要用积极的想法来看待问题,学习成绩好,老师少些关注,不要认为老师不理自己,而应意识到自己是个让老师放心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偶有违纪,老师少不了给予责备和批评,不要因此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而应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在乎,从而努力改正,迎头赶上。
(四)表扬激励要及时。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我们班主任作为教育者,不妨拿起表扬的武器,一旦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良好行为,要立即予以表扬,及时强化,这样,不仅肯定这位的学生,促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而且也能达到教育其他学生的目的。如果班主任对班级中的良好现象总不做出反应或不及时做出反应,先进者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教师也会错过良好的教育机会,难以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讲。已有的事实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和了解,则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时此地就必须清晰地体现出来,且方法也应是多样化的。比如:让学生参与教研活动,让学生把各自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写下,并及时与老师交流,教师则在教研会议上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请提出意见或建议的学生共同参加会议,与他们一起商议解决办法……
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处理好坏与否,也会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发展。一方面会通过教师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之中,另一方面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进而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教师是否能积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尊重和理解家长,与家长充分合作;是否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合作式”关系,势必会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交流沟通。比如:以家长会为突破口,融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学生、家长、教师“三结合”家长会的方式。通过家长会,教师们认识到不仅要“读懂学生这本书”,还要“读懂家长这本书”。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的主导面在教师。我们必须要提高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态度,并探索相关的规律、途径和方法,用“心”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使教育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